(
课件网) 杨成武 回忆录 文体特点: (1)回忆录是关于一系列事件的记录,通常由参加者所写而不像历史那样拘于形式和完备 。 (2)一种自传体描述,其口吻常闲逸而亲切,注意的焦点通常在作者所知的人物、事件或时代上。 作品体式? 本文真实地记述了哪一重大历史事件 纪实性 红军胜利到达陕北 到达北上抗日的根据地 与大部队会合 长征胜利 十月十八日这一天,进吴起镇之前,我们刚翻过一个小坡,带路的同志指着前面的一个村庄,说那就是吴起镇时,队伍中顿时沸腾起来了! “吴起镇到了!”同志们欢叫着跑了下去,看到这个欢乐、热烈的场面,我们都很高兴。 是的,我们红四团的指战员和整个红军一样,经过万水千山,经过一年多的长途跋涉,经过无数次残酷的战斗,忍受了一切物质生活上的困难,不少同志流了血,许多战友还献出了宝贵的生命,但是我们现是终于到达了北上抗日的根据地———陕北的吴起镇,怎能不兴奋、不激动呢? 吴起镇披着灿烂的阳光在欢迎我们。 思考:文中在这一部分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是的,我们红四团的指战员和整个红军一样,经过万水千山,经过一年多的长途跋涉,经过无数次残酷的战斗,忍受了一切物质生活上的困难,不少同志流了血,许多战友还献出了宝贵的生命,但是我们现是终于到达了北上抗日的根据地———陕北的吴起镇,怎能不兴奋、不激动呢? 到达吴起镇为何会让红军沸腾、兴奋、激动? 排比写出红军长征艰难卓绝 正是因为长征道路的艰难,当到达根据地与大部队会合后,显得长征胜利的难能可贵,因此红军沸腾、兴奋、激动。正是因为这种情感的真实流露。 (文中还有何处体现长征的艰苦卓绝) 第一部分(第1一8段)抵达吴起镇。 第二部分(第9—20段)在毛主席的指挥下,歼灭了蒋介石派来“追剿”的二马骑兵。 第三部分(第21段)消灭千佛山的一股反动民团。 第四部分(第22段)离开吴起镇,前往陕北甘泉,中央红军与红二十五、二十七军胜利会师。 第五部分(第23—46段)补叙参加召开的全军干部会议途中、会场环境、会上的讲话,以及感受。 文章还记述了哪些具体事件 其中的重要节点是哪两件事情 一次战斗:吴起镇伏击战 一次会议:全军干部会议 红军不和敌人硬打的原因是什么? 这一仗展现了红军战士们怎样的面貌? 听从指挥、士气高昂、骁勇善战、有勇有谋 围歼“二马骑兵”战役的意义是什么? (1)军事上:①长征途中“二马骑兵”对我军围追堵截,给我军的修整和边区人民带来威胁;②消灭这个敌人,我军我党可以进入陕北,与刘志丹会合,建立革命新局面;③同时可以借此机会消灭陕北最反动的地主豪绅组织的反动民团,保护当地百姓。 (2)政治上:这场战役的胜利,宣告了一年来蒋介石“追剿”计划的彻底破产。 长征的最后一仗:吴起镇伏击战 毛主席认为:长征功绩和历史意义是什么? 长征是历史纪录上的第一次,长征是宣言书,长征是宣传队,长征是播种机。……长征又是宣言书。它向全世界宣告,红军是英雄好汉,帝国主义者和他们的走狗蒋介石等辈则是完全无用的。长征宣告了帝国主义和蒋介石围追堵截的破产。长征又是宣传队。它向十一个省内大约两万万人民宣布,只有红军的道路,才是解放他们的道路。不因此一举,那么广大的民众怎会如此迅速地知道世界上还有红军这样一篇大道理呢 长征又是播种机。它散布了许多种子在十一个省内,发芽、长叶、开花、结果,将来是会有收获的。总而言之,长征是以我们胜利、敌人失败的结果而告结束。谁使长征胜利的呢 是共产党。没有共产党,这样的长征是不可能设想的。中国共产党,它的领导机关,它的干部、它的党员,是不怕任何艰难困苦的。谁怀疑我们领导革命战争的能力,谁就会陷进机会主义的泥坑里去…" 全军干部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