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课件网) 多彩的活动 你参加过哪些活动 主题 选一次活动写下来,和同学分享你的经历。 要求 1.写清楚活动过程,把印象深刻的部分作为重点部分来写。 2.写活动的场面,既要关注整个场景,又要注意同学的表现。 3.把活动中的体会写下来。 1.锦囊妙计 点面结合 点面结合 1.点面结合是描写场面的常见写作手法 2.对许多人物的概括性叙述、总体性描写,这就是”面” 3.对人群中有代表性的人物形象、事物状态进行详细描写,这就是“点” 接着,升国旗。毛主席亲自按动连通电动旗杆的电钮,新中国的国旗———五星红旗在雄壮的《义勇军进行曲》中徐徐上升。三十万人一齐脱帽肃立,一齐抬起头,仰这鲜红的国旗。五星红旗升起来了,表明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 这是课文的第8自然段,毛主席按动电钮是对一个人的动作描写,是“点”,对三十万人的整体动作描写,是“面”。这个段落中既有点又有面,点面结合起来写,当时的情景就历历在日。 裁判员鸣笛,战幕拉开了。发球、运球、传球、断球、拼抢……双方运动员个个生龙活虎,展开了激烈的争夺,气氛立刻紧张起来。观众的眼睛都瞪得老大,紧紧盯住篮球转来转去,嘴里还时不时高声喊着:“加油!加油!”“好球!”我班的李霞三步上篮,腾空投进了一个球。四班的同学急了,个个瞪圆了眼睛,叫运动员加油。看,她们的主力队员周静和杜玲配合得多默契啊!杜玲接到球后,一个大转身,左冲右突,投进了一个球。 阅读下面小片段,判断“点”与“面” 裁判、运动员,观众是“面” 李霞、杜玲是“点” 操场一角的沙坑上,一根竹竿静静地横在两个木架子上,这里正在进行跳高比赛。场上的运动员个个蓄势待发,他们有的转转手腕、脚腕,有的在练习弹跳,有的坐在地上拉伸……而在距离竹竿七八米的西南角,我们班的李楠同学已经开始比赛了。他用深邃的目光注视着竹竿,右脚轻轻地往后一蹬,摆动双臂,开始助跑。渐渐地,速度在加快,在离竹竿约两步的地方,他左脚用力向下蹬,随即右脚向上一抬,继而整个人越过竹竿,轻松着地,竹竿依然静静地趟在木架子上,他成功了。 阅读下面小片段,判断“点”与“面” 运动员,观众是“面” 李楠是“点” 2.运用特写,凸显特点 细节描写刻画”点“,抓住细节 所谓的细节描写,指的是 动作描写、语言描写、神态描写 心理描写、外貌描写 场面中,“点”最重要 对“点”的刻画,离不开对此人物细节上的描写。用相关人物的动作、语言、神态、心理等体现人物 举个例子 操场一角的沙坑上,一根竹竿静静地横在两个木架子上,这里正在进行跳高比赛。场上的运动员个个蓄势待发,他们有的转转手腕、脚腕,有的在练习弹跳,有的坐在地上拉伸……而在距离竹竿七八米的西南角,我们班的李楠同学已经开始比赛了。他用深邃的目光注视着竹竿,右脚轻轻地往后一蹬,摆动双臂,开始助跑。渐渐地,速度在加快,在离竹竿约两步的地方,他左脚用力向下蹬,随即右脚向上一抬,继而整个人越过竹竿,轻松着地,竹竿依然静静地趟在木架子上,他成功了。 用一些列的动作来体现李楠同学的跳高技术,不言“高”却处处体现“高”,以此来体现跳高的精彩。 公交车门一开,人们争先恐后地抢着上车,个个神情恐慌,生怕抢不到位置。有的大声嚷嚷,三步当做两步上前;有的横冲直撞,蛮横无理;有的快步上前,占取有利位置进车;有的拉拉挤挤,撞上杠子;有的成群结对,蜂拥而进;有的骨瘦如柴,轻巧自如……这时候,有一位重量级的选手登场,只见她伸出胖乎乎的大手,死死抓住眼前的扶把手,面目狰狞,脚一抬,身体往前一挺,前面的人就像纸片一样被狠狠的往前推,然后死命把自己还在外面的大胖身子挤进来。“让开点!我上来啦!”好不容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