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课件网) 导 入 两千多年前,一个文人雅士,一个山野樵夫,是音乐,让他们共享高山流水情;一千多年前,一个文人骚客,一个天涯歌女,是音乐,让他们再次演绎了千古不衰的知音绝唱。“乐者本于声,声者发于情,”是音乐将一些素不相识的人联系在了一起。为什么音乐会让素不相识的人产生共鸣呢? 知人论世 作者简介 (772年-846年),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又号醉吟先生,祖籍山西太原,到其曾祖父时迁居下邽,生于河南新郑。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唐代三大诗人之一。白居易与元稹共同倡导新乐府运动,世称“元白”,与刘禹锡并称“刘白”。 白居易在文学上积极倡导新乐府运动,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写下了不少感叹时事、反映人民疾苦、揭露社会黑暗的诗篇,对后世颇有影响。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有“诗魔”和“诗王”之称。官至翰林学士、左赞善大夫。公元846年,白居易在洛阳逝世,葬于香山。有《白氏长庆集》传世,代表诗作有《长恨歌》《卖炭翁》《琵琶行》等。 时期 生活特点 诗歌特点 前期 入仕--贬江州司马 后期 贬江州司马--死 仕途一帆风顺,始终抱着“为民请命”“兼济天下”的宗旨。 是他“独善其身”的时期,揉和儒家“乐天知命”道家“知足不辱”和佛家“四大皆空”来作“明哲保身”的法宝。悔恨“三十气太壮,胸中多是非”。 以讽喻诗为主。代表作品为《卖炭翁》 以闲适诗和感伤诗为主。 感伤诗:《长恨歌》《琵琶行》 闲适诗:《赋得古原草送别》 创作风格 写作背景 元和十年(815年)六月,唐朝藩镇势力派刺客在长安街头刺死了主张强势对抗藩镇的宰相武元衡,刺伤了御史中丞裴度,朝野大哗,藩镇势力又进一步提出要求罢免裴度,以安藩镇“反侧”之心。白居易上表主张严缉凶手,有“越职奏事”之嫌;而且,白居易平素多作讽喻诗,得罪了朝中权贵,于是被贬为江州司马。司马是刺史的助手,在中唐时期多专门安置“犯罪”官员,属于变相发配。这件事对白居易影响很大,是他思想变化的转折点,从此他早期的斗争锐气逐渐销磨,消极情绪日渐增多。 元和十一年(公元816年)秋天,白居易被贬江州司马已两年,在浔阳江头送别客人,偶遇一位年少因艺技红极一时,年老被人抛弃的歌女,心情抑郁,结合自己路途遭遇,用歌行的体裁,创作出了这首著名的《琵琶行》。 解题入文 关于歌、行、引: 《琵琶行》原作《琵琶引》。白居易还有《长恨歌》。歌、行、引是古代歌曲的三种形式,后成为古代诗歌的一种体裁。三者的名称虽不同,其实并无严格区别。 “歌行”。是一种具有铺叙记事性质的歌辞。它的特点是“篇无定句,句无定字”,其音节、格律一般比较自由,形式都采用五言、七言、杂言的古体,富于变化(流走自然,可歌可唱)。 《琵琶行》是一首叙事诗,诗中叙述一位琵琶女“年长色衰”后沦落的遭遇,也表达了诗人“谪居卧病”中的凄凉心境。 结构上,以琵琶女的演奏贯穿全篇,将乐曲的情调和演奏者、听者的情绪融为一体;又以琵琶女自叙身世和诗人倾诉郁闷相映成衬。 诗中运用比喻写乐曲的抑扬顿挫,出神入化,对音乐的描写可谓绝唱。 “并序”,一般出现在诗文的题目或前言中,在内容上一般介绍与诗文密切相关的人、事、物等。 初读体会 读文正音 浔阳( ) 荻花( ) 慢捻( ) 复挑( ) 霓裳( ) 六幺( ) 间关( ) 幽咽( ) 凝绝( ) 裂帛( ) 虾蟆( ) 教坊( ) 红绡( ) 钿头银篦( ) 谪居( ) 湓江( ) 春江花朝( ) 呕哑( ) 嘲哳( ) xún dí niǎn tiǎo ní cháng liù yāo jiàn yè níng bó há má fáng xiāo diàn bì zhé pén zhāo ōu yā zhāo zhā 整体感知 1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