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课件网) 白居易 引 入 两千多年前,一个文人雅士,一个山野樵夫,是音乐,让他们共享高山流水情;一千多年前,一个文人骚客,一个天涯歌女,是音乐,让他们再次演绎了千古不衰的知音绝唱。“乐者本于声,声者发于情,”是音乐将一些素不相识的人联系在了一起。为什么音乐会让素不相识的人产生共鸣呢?今天我们进入白居易的《琵琶行》。 亮 标 1、知人论世,理解文意,理清全文脉络; 2、学习用比喻等描写声音变化的写法,培养联想和想象能力; 3、赏析精彩的音乐描写,从对人物身世命运的分析中解读作品的思想感情; 4、认识当时社会的黑暗,领悟作者关注现实,同情和尊重下层妇女的精神。 第一部分 知人论世 作者简介 中唐著名现实主义诗人,字乐天,晚年号香山居士。二十九岁中进士,官至左拾遗(谏官)。有“兼济天下”的理想,屡次上书针砭时弊。写下了《新乐府》《秦中吟》为代表的“讽喻诗”,反映了劳动人民的痛苦生活,揭露了统治阶级的腐朽和罪恶。由于得罪了唐宪宗和官僚集团,被贬为江州司马。 白居易 作者简介 在文学上白居易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强调和继承我国古典诗歌的现实主义传统,是新乐府运动的倡导者,也是继杜甫之后唐代最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 作品以通俗流丽著称。《琵琶行》是我国文学史上著名的长篇叙事诗,与《长恨歌》一起均是白居易的代表作品。 白居易 作者简介 772年:遇水而生叫居易--《礼记》:君子居易以俟命。《周易》:乐天知命故不忧 782年( 11岁):初识邻女叫湘灵———娉婷十五胜天仙,白日嫦娥旱地莲。 787年(16岁)声名才子动京城———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赋得古原草送别》 。 798年(27岁)移家洛阳别湘灵———《寄湘灵》遥知别后西楼上,应凭栏干独自愁。 800年( 29岁)以第四名及第--慈恩寺下题名处,十七人中最少年 作者简介 801年( 30岁)吏部科考相识23岁元稹 803年(32岁)以书判拔萃科登第与元稹同授秘书省校书郎 804年(33岁)迁家长安母拒与湘灵婚———《冬至夜怀湘灵》何堪最长夜,俱作独眠人。 806年(35岁)与陈鸿、王质夫同游仙游寺,乐天深于诗,多于情者,试为歌之《长恨歌》———回眸一笑百媚生,也六宫粉黛无颜色。 815年(44岁)被贬江州途中偶遇湘灵父女抱头痛哭 816年(45岁)任江州司马,作《琵琶行》 831年(60岁)元稹卒于武昌,作《梦微之》:君埋地下泥销骨 我寄人间雪满头 846年(75岁)卒于洛阳,葬于洛阳龙门香山 创作变化 时期 生活特点 诗歌特点 前期 入仕--贬江州司马 后期 贬江州司马--死 仕途一帆风顺,始终抱着“为民请命”“兼济天下”的宗旨。 是他“独善其身”的时期,揉和儒家“乐天知命”道家“知足不辱”和佛家“四大皆空”来作“明哲保身”的法宝。悔恨“三十气太壮,胸中多是非”。 以讽喻诗为主。代表作品为《卖炭翁》 以闲适诗和感伤诗为主。感伤诗:《长恨歌》《琵琶行》;闲适诗:《赋得古原草送别》 写作背景 琵琶行写于元和11年(公元816年),是白居易被贬为江州司马时期的作品。这次打击在白居易的心灵留下很深的创伤,到江州后一年的生活更使他体验了社会的残酷和世态的炎凉。他有满腔的怨愤无处倾诉,在浔阳江边送客时,遇到从京城流落此处善弹琵琶的倡女。诗人听其感伤身世,也引起自身的贬谪之感。作者与琵琶女虽有官、妓身份的悬别,遭遇却同病相怜。他们都曾在京师,曾有过盛时,又都经历了天涯沦落———「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所以诗人把她引为同调,写来格外动人。 其实平日他写的那些针砭时政的讽谕诗,早已引起权贵们的忌恨。正如他自己所说,「始得名于文章,终得罪于文章」。 解 题 《琵琶行》原作《琵琶引》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