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课件网) 第7章 探索溶解现象 第3节 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 九下化学 HJ 1.能认识绝大多数物质在一定量某种溶剂中的溶解是有限度的。 2.能通过实验了解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探究同一物质的饱和溶 液和不饱和溶液相互转化的条件。 3.能完成粗盐提纯的实验,体会结晶在生产生活中的重要应用。 1.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概念 饱和溶 液 在一定温度下、一定量的溶剂里,不能再溶解某种溶 质的溶液,称为这种溶质的饱和溶液 不饱和 溶液 在一定温度下、一定量的溶剂里,还能继续溶解某种 溶质的溶液,称为这种溶质的不饱和溶液 对“饱和”及“不饱和”的理解 1.“饱和”与“不饱和”是相对的,因为当温度改变或溶剂的量改变时, 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是可以相互转化的。故在说明“饱和”与“不 饱和”溶液时,必须指明“一定温度”和“一定溶剂的量”。 2.在说明“饱和”与“不饱和”溶液时,必须指明是哪种溶质的饱和溶 液或不饱和溶液,因为一定条件下的某物质的饱和溶液,不能继续 溶解该物质却可能继续溶解其他物质。如在一定条件下不能再溶解 氯化钠的溶液,还能溶解蔗糖,此时的溶液是氯化钠的饱和溶液, 但对蔗糖而言是不饱和溶液。 3.一定温度下,大多数物质在一定量的溶剂中都能形成其饱和溶液, 但酒精能与水以任意比例互溶,所以不能配成酒精的饱和溶液。 2.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判断方法 典例1 下列能证明某溶液是饱和溶液的是( ) C A.溶液中含大量溶质 B.该硝酸钾溶液中水的质量为 C.在该温度下加入少量该溶质,加入的物质没有减少 D.以上三项均可证明 [解析] A、 在一定温度下、一定量溶剂中,不能继续溶解该物 质的溶液,为该溶质的饱和溶液。溶液是否饱和与含溶质或溶剂的 量没有必然联系; 项操作及现象,说明加入的物质没有溶解, 可证明原溶液为饱和溶液。 3.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相互转化 (该转化关系适用 对大多数固体物质而言,在一定量溶剂中,升温后它们的溶解的量 变大,其饱和溶液会转化为不饱和溶液,但极少数物质(如氢氧化 钙)升温后溶解的量变少,其饱和溶液中会有溶质析出而变浑浊, 仍为饱和溶液。因此,
饱和溶液
不饱和溶 液。 典例2 将一瓶接近饱和的硝酸钾溶液变成饱和溶液,下列方法错误 的是( ) D A.降低温度 B.加入硝酸钾固体 C.恒温蒸发水分 D.升高温度 [解析] 硝酸钾在一定量水中溶解的最大量随温度升高而增大,升 高温度只能使接近饱和的硝酸钾溶液变得更不饱和。 1.概念:从溶液中析出晶体(晶体通常呈现规则的几何形状)的过 程称为结晶。 2.结晶条件 ①溶液达到饱和状态;②温度改变或溶剂减少。 3.结晶方法 (1)蒸发溶剂(即蒸发结晶) 原理:将溶液加热蒸发,使其达到饱和后,再蒸发掉溶剂,溶质 就会结晶析出。 (2)冷却热的饱和溶液(即降温结晶) 将溶液制成较高温度下 的饱和溶液,然后降温冷却,过滤得到晶体。 实验图示 实验步骤 _____ 1.按照图示组装蒸发装置; 2.取 浓氯化钠溶液于蒸发皿中,用酒精灯加热, 用玻璃棒搅拌直至出现较多固体时停止加热,利用蒸 发皿的余热使滤液蒸干; 3.待蒸发皿冷却后,将固体转移至试剂瓶中,贴上标 签 实验室蒸发氯化钠溶液获取氯化钠固体 蒸发时需注意的问题 1.蒸发皿可直接加热,蒸发皿中液体的体积不宜超过容积的
。 2.加热时,应不断用玻璃棒搅拌溶液,防止液体因局部温度过高造 成液滴飞溅。 3.加热到蒸发皿中出现较多固体时,停止加热,并用玻璃棒不断搅拌, 利用蒸发皿的余热将滤液蒸干(不能将滤液完全蒸干再停止加热)。 4.停止加热后,热的蒸发皿如需取下,应用坩埚钳夹持,并小心地 放在陶土网上。 典例3 夏天,实验员在实验室里配制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