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课件网) 第8章 酸、碱、盐及其应用 第3节 中和反应 九下化学 HJ 1.能通过实验探究揭示酸碱中和反应的特点,收集相关实验证据, 描述中和反应中物质和能量的变化。 2.能举例说明酸碱中和反应在生产生活中的重要应用。 3.能通过对复分解反应的归纳分析,了解复分解反应发生的条件。 1.实验探究———酸碱中和反应 实验1 实验2 实验 内容 在烧杯中加入少量溶质质量分数为 的稀氢 氧化钠溶液,滴加 滴酚酞溶液(借助指示剂颜色的变化来判断反应是否发生及确定中和反应的终点),插入一支温度计(也可使用温度传感器),测量溶液的温度。用胶头滴管逐滴加入溶质质量分数为 的稀盐酸,边滴加边用玻璃棒搅拌(使溶液充分混合,反应物之间充分接触),当烧杯中溶液刚好变成无色时,停止加入稀盐酸 用玻璃棒 蘸取实验1 所得的溶 液,加热 至蒸干 实验1 实验2 实验 现象 氢氧化钠溶液中滴入酚酞溶液后,溶液变成 红色,当用胶头滴管逐滴加入盐酸时,红色 逐渐变浅,最后变为无色,且溶液温度不断 升高 玻璃棒上 有白色固 体析出 实验1 实验2 实验 分析 氢氧化钠溶液能与盐酸反应,反应放出热 量,两者恰好完全反应时溶液呈中性,反应 的化学方程式为 盐酸和氢 氧化钠反 应生成氯 化钠和水 2.中和反应 (1)概念:酸与碱作用生成盐和水的反应称为中和反应 (是复分解反应的一种,但不是基本反应类型)。 (2)表达式:酸
碱
盐
水,如
、
。 特别提醒 有盐和水生成的反应不一定是中和反应,如反应
、
中虽 有盐和水生成,但反应物不是酸和碱,故不属于中和反应。 (3)中和反应的实质 中和反应的实质就是酸溶液中的 和碱溶液 中的结合生成 的过程。如在反应 进行的过程中, 和没有发生变化,和 发生反应 生成,即 ,如图所示: 特别提醒 1.中和反应是放热反应,这可以作为判断中和反应发生的依据之一。 2.中和反应不一定都无明显现象,有些中和反应伴有固体消失、溶 液颜色改变及生成沉淀等现象。例如: 中和反应举例 现象 红褐色固体溶解,生成黄色 溶液 中和反应举例 现象 蓝色固体溶解,生成蓝色溶 液 生成白色沉淀 典例1 下列反应属于中和反应的是( ) C A. B. C. D. [解析] 中和反应是指酸与碱作用生成盐和水的反应,A项中 为 氧化物,不是碱;B项中为氧化物,不是酸;D项中 是单质, 不是碱。 3.中和反应的图像(以盐酸与氢氧化钠的中和反应为例) (1) 变化的图像 向碱溶液中滴加酸溶液 向酸溶液中滴加碱溶液 图像 _____ _____ 向碱溶液中滴加酸溶液 向酸溶液中滴加碱溶液 变 化 (1)起始时, ; (2)随着酸的加入, 逐渐减小; (3)恰好完全反应时, ; (4)酸过量时, (1)起始时, ; (2)随着碱的加入, 逐渐 增大; (3)恰好完全反应时, ; (4)碱过量时, B点附近溶液 变化较快 向碱溶液中滴加酸溶液 向酸溶液中滴加碱溶液 溶液中 的溶质 A点:、 (酸不足、碱过量) B点: (酸碱恰好完 全反应) C点:、 (酸过量) A点:、 (碱不足、酸 过量) B点: (酸碱恰好完全反 应) C点:、 (碱过量) 段表示盐酸与氢氧化钠溶液发生中和反应放 出热量,温度升高;C点表示盐酸和氢氧化钠溶 液恰好完全反应,温度最高; 段表示不再发生 中和反应,因常温下酸液的加入对热溶液有冷却 作用,再加上向外界散热,使得溶液的温度逐渐降低。 降低。 ②溶液中的溶质:B点时溶质为、 (酸不足,碱过量); C点时溶质为(酸碱恰好完全反应);D点时溶质为、 (酸过量)。 (2)温度变化的图像 典例2 室温下,将 溶液滴加到一定量的稀盐酸中,用数字化 仪器测得溶液随加入 溶液的质量的变化如图所示。下列叙 述错误的是(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