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第二单元《足迹》作业设计 一、单元信息 二、单元分析 ( 一) 课标要求 本单元内容围绕“足迹”的主题,体现了新课标提出的“义务教育要在坚定理想信念、厚植爱国主义情怀、加强品德修养、增长 知识见识、培养奋斗精神、增强综合素质上下功夫,使学生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 接班人”的培养目标。 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和价值导向,有机融入革命文化;坚持以培养学生的审美感知、艺术表现、创意实践和文化理解为核心的素 养导向,强化学生情感价值体验。按照《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 (2022 年版) 》要求,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 1.通过学唱歌曲、欣赏歌曲,让学生随着时间与音乐的流淌,一起回到那个年代、那段历史,让学生了解属于那个时代的音乐,增进学生的 爱国主义情怀。 2.从具有民族特色的音乐作品中感受音乐家对民族英雄的敬仰和缅怀之情。 3.通过聆听叙事性的合唱曲,以鲜明的音乐形象,让学生感受合唱魅力的同时,又从音乐表现上,为学生根据角色和剧情发展,提供编创情 景剧的想象空间,体会和表现音乐中的英雄形象。 4.通过两首歌曲的学唱,使新时期的少年儿童,懂得珍惜今天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学会从小树立远大理想,在风吹雨打中茁壮成长。 5.让学生在编创和表演音乐情景剧的过程中,学会创造、 自信地表现和相互合作。并加深对主题“足迹”的体验与理解。 6.本单元学吹竖笛内容的编排,侧重理性层面的认知,使学生在前面实践的基础上,对竖笛:倍低音、低音、次中音、中音、高音、超高音 竖笛;巴罗克式 (简称B ) 竖笛C调音阶指法表,相关知识有一定的认识和了解。 (二) 教材分析 1.歌曲《嘎达梅林》原是一首蒙古族长篇叙事体的颂歌, 由安波记谱译配,于上世纪 30 年代流传在东蒙北部。新中国成立前,东蒙人民受 着封建王爷和国民党军阀的统治和压迫,歌曲内容是叙述蒙古族英雄、哲里木盟科尔沁旗人嘎达梅林 (1892-1931,嘎达是人名,梅林是官衔) 领导人民群众,举行反抗军阀和王爷的武装起义,失败后不幸牺牲的故事。 全曲具有蒙古族短调民歌的特点,结构严谨,曲调豪放流畅,深情感人,节奏沉着有力。语言声韵的抑扬与曲调旋律的起伏一致,情绪悲壮 而沉重,表达了人们对民族英雄的无限敬仰和深切的怀念。 2.马头琴五重奏《嘎达梅林》是黄荟根据安波记谱的蒙古族民歌《嘎达梅林》改编而成的,由第一马头琴、第二马头琴、次中音马头琴、低 音马头琴、倍低音马头琴组成的五部弦乐群,是中国第一张马头琴室内乐重奏专辑中的第一首作品。 乐曲旋律既抒情优美,又热情奔放。主题音乐的多次再现,将嘎达梅林对草原的热爱、对自由的追求,以及大无畏的英雄气概,进行了清晰 的描绘。 3.歌曲《歌唱二小放牛郎》创作于抗日战争时期的 1942 年。歌曲采用叙事 歌曲的体裁,颂扬了一个放牛娃大智大勇、诱敌就歼并为之献出自己生命的英雄事迹。歌曲的音调富有民歌风味, 清纯、朴实,建立在羽调式上的旋律,气息宽广,婉转起伏。 歌曲用同一旋律反复演唱七段歌词,但因音乐优美动听,富有概括力,感情容量大,使人百唱不厌,回味无穷。 特别是在演唱中根据各段词意采用不同的音乐表现手段(速度、力度等)进行表情处理以及多声部的和声效果,使这首合唱曲产生了更 强的艺术感染力。 4.歌曲《雨花石》是电视连续剧《红红的雨花石》的主题曲,2/4 拍,a 小调,二段体结构,旋律纯朴、委婉。歌曲以第一人称深情地抒 怀许多无名先烈为人民解放事业默默地奉献,恰似小小石子铺起的一条五彩路,让人们去迎接黎明,迎接欢乐。这是一首对学生进行革命传统 教育的好教材。 5.歌曲《我怎样长大》是影片《烛光里的微笑》中的一首插曲,,2/4 拍,宫调式,二段体结构,第一乐段共有四个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