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课件网) 第18课 冷战与国际格局的演变 国际格局的演变 二战后 美苏 两极格局 20世纪90年代以后 “一超多强”, 多极化趋势加强 传统 以欧洲 为中心 01. 对立的两极 02. 两极格局下的世界 目录 一、对立的两极 (一)冷战的背景 材料一 战时,要保持团结并不太难,因为有一个打败共同敌人的目标……战后,各种不同的利害关系往往会使同盟分裂。 ———斯大林1945年于雅尔塔 “雅尔塔三巨头” 雅尔塔体系确立,美、苏占主导;失去战时同盟基础 一、对立的两极 (一)冷战的背景 材料二 吾国因拥有道义、政治、经济及军事各方面之力量,故自然负有领导国际社会之责任,且随之亦有领导国际社会之机会。吾国为本身之最大利益以及为和平与人道计,对于此种责任,不能畏缩,不应畏缩,且在事实上亦未畏缩。” ———《罗斯福在美国外交政策协会发表关于美国外交政策的演说》(1944年10月21日) 美苏社会制度与意识形态尖锐对立 斯大林1946年在莫斯科选民大会上的讲话中说:“只要资本主义制度存在,战争就不可避免,和平是不会有的。苏联人民必须对战争有所准备。” 美国政府攻击共产主义,认为它已经“成为世界上一切邪恶的根源”。 一、对立的两极 (二)冷战的含义 冷战: 以美国为首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对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采取除武装进攻之外的一切敌对行动。 探究: 1.美苏为什么要“战”? 2.为什么用“冷”的方式? 其一,国家利益的矛盾; 其二,社会制度、意识形态的差异。 其一,二战后世界人民要求和平; 其二,苏联的实力与美国相当。 一、对立的两极 (三)冷战的过程 我相信美国的政策旨在支持自由国家人民抵抗少数武装分子或外来压力的征服企图。我相信我们必须协助自由国家人民依照其自己的方式,造成其本身的命运。 ———杜鲁门在关于援助希腊和土耳其的国会特别联席会议上的演说 冷战开始标志:杜鲁门主义的出台,实质是遏制苏联和共产主义力量,实现美国的霸权政策。 一、对立的两极 (三)冷战的过程 划 马 歇 尔 计 成 立 经 互 会 经济 美 杜鲁门主义 政治 共产党和 工人党情报局 苏 约 成 立 北 军事 成 立 华 约 地缘 各个维度上的对立 必须考虑给(欧洲)以额外的、大量的和无偿的援助,不然的话就会面临危险的经济、社会和政治解体。 ———马歇尔 接受这一法案的国家,经济计划应受到美国的监督,应撤销关税壁垒,降低关税税率…… ———《欧洲复兴法案》 马歇尔计划实质: 稳定资本主义制度,控制西欧,共同“遏制”苏联。 1947.3 杜鲁门主义 1949.1 经济互助委员会 1955.5 华约成立 共产党与工人党情报局 1947.9 1948.4 马歇尔计划 第一次柏林危机 1948.6 1949.5 德国分裂 1949.10 1949.4 北约成立 (三)冷战的过程 1987 美苏《关于消除两国中程和中短程导弹条约》 1979 苏联入侵阿富汗 美国战略防守计划 1985 美苏首脑会晤,建立对话机制 1958 第二次柏林危机 1962 古巴导弹危机 《美苏关于削减和限制进攻性战略武器条约》 1991 苏联阿富汗撤军;不干涉东欧;同意德国统一 1989 对抗 (核威慑) 缓和对话 (三)冷战的过程 1991年,苏联国旗在克林姆林宫降下。 1991年,苏联的解体,标志着两极格局结束、冷战结束。 美国赢得了世界? 二、两极格局下的世界 (一)冷战阴影下的国际关系 1.主要表现 德国分裂(1949) 朝鲜半岛分裂(1948) 越南战争(1961) 古巴导弹危机(1962) 从经济角度来看,美国不再是世界头号国家,世界也不再仅有两个超级大国。未来五年、十年或十五年,我们将看到五大超级经济力量:美国、苏联、西欧、中国,当然还有日本……这意味着,与我们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后所处的地位相比,美国面临着我们甚至连做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