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课件网) 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标题样式编辑母版文本样式第二级第三级第四级第五级人应当坚持正义选择性必修中册1.了解柏拉图和苏格拉底,了解这篇文章的写作背景 2.找出并理解文中一系列“正义”理念的内涵,理解苏格拉底据此提出的观点,把握住其思想内涵 3.领会苏格拉底的提问方式和论辩逻辑,学习其既以理服人又生动活泼的“劝说”艺术 4.探讨苏格拉底立身处世的法则,从中获得对自己人生有益的启示 当你身陷囹圄时,是会选择相信正义的审判,还是选择想方设法的逃脱。如果“生”与“义”发生了激烈的矛盾冲突,你又会如何选择?今天,我们一起来看看柏拉图笔下的苏格拉底,是如何抉择的。 生 义 新课导入 柏拉图(约前427—前347),古希腊哲学家。他出身于雅典一个贵族家庭,父亲是雅典王的子孙。柏拉图从20岁起追随苏格拉底学习哲学,不期8年后苏格拉底被判死刑,柏拉图为了逃避迫害而来到麦加。后来他又出游列岛列国,到过埃及、南意大利等地。其间,他详细地考察了各地的政治、法律、教育、宗教等,进一步研究和掌握了当时的数学、天文学、力学、音乐等学科理论和各种哲学学派的学说。 作者介绍 柏拉图才思敏捷,著述颇丰。他的著作大多是用对话体裁写成的,内容丰富深刻,人物性格鲜明,论证严密细致,语言优美华丽,达到了哲学与文学、逻辑与修辞的高度统一,不仅在哲学上而且在文学上具有极其重要的价值。 苏格拉底出生于雅典一个普通公民家庭。他早年继承父业,从事雕刻石像的工作,后来研究哲学。他在雅典和当时的许多智者辩论哲学、伦理道德以及教育政治方面的问题,被认为是当时最有智慧的人。 在雅典恢复奴隶主民主制后,苏格拉底被雅典法庭以“不敬神明”的罪名判处死刑。他拒绝了朋友和学生要他乞求赦免和逃跑的建议,饮毒而死。 在欧洲文化史上,他一直被看作是为追求真理而死的圣人,几乎与孔子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相同。 了解人物 格黎东是雅典巨富,和苏格拉底是多年的老朋友,他与苏格拉底也是“师友间”的情谊。他在苏格拉底受审,当时苏格拉底被投入狱中后,不止一次表示愿意出钱为苏格拉底免除一死。苏格拉底执意不领情,舍生取义,为维护雅典民主制度所制定的法律献身、殉道。苏格拉底认为交纳赎金,以求免于一死,实际上是承认自己有罪,这是苟且偷生。而不承认有罪,甘愿接受法律的裁决虽然被处死了,但大义凛然,作为哲人,是最崇高的殉道表现。 苏格拉底名言: 认识自己的无知就是最大的智慧。 我不是一个智慧的人,我只是一个爱智慧的人。 世上只有一种善,那就是知识,也只有一种恶,那就是无知。 最热烈的恋爱,会有最冷漠的结局。 真正重要的不是活着,而是好好活着。而且好的生活意味着生活中还有更有趣的事物,要按照你的原则生活。 对话录,柏拉图代表作之一,是他对话系列的统称。古希腊哲学在公元前六至四世纪发展到高潮。柏拉图的三十篇对话录,是最具特点的散文体裁。这种文体记述了当事人的对话。 《柏拉图对话录》选收的四篇由古希腊语直接译出,集中反映了苏格拉底临死前的思想、生活和谈话,其中所探讨的问题,是苏格拉底和柏拉图哲学思想和方法的最集中的缩影。 了解“对话录” 文体知识 1.苏格拉底与格黎东之间讨论了哪几个问题? (1)人的行事应该听从谁 (2)人行事与否的判断标准 (3)不正当的判断标准 整体感知 2.全文可分为几个部分,各自内容是什么? 全文可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提出问题———在死亡面前要不要坚持正义。 第二部分:苏格拉底以身体被毁类比正义被毁,形象地说明了坚持正义的重要性。 第三部分:苏格拉底引导格黎东得出结论———坚持正义,绝不越狱。 (1)表明立场:听从道理,尊重道理。 (2)告知好友:追求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