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地理选择性必修一教案 气压带、风带的形成与移动 高二地理备课组 课题: 大气活动中心的形成与季风环流 【课标解读】 运用示意图,说明气压带、风带的分布。 【核心素养】 1.综合思维:运用示意图,说明大气水平运动的状况,判断气压带和风带、季风环流的分布及成因,提升地理综合思维能力。 2.区域认知:运用示意图,识别著名气压中心分布,理解亚洲季风环流的形成原因,以及季风环流对区域自然环境和人类活动的影响。 3.人地协调观:结合具体案例,对大气环境中出现的一些实际问题进行探究,培养科学精神,树立正确的人地协调观。 4.地理实践力:通过小组合作探究,运用所学的风、气压带和风带、季风环流等原理解决发生在大气环境中的一些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难点】 1.运用示意图,说明气压带、风带的形成与分布特征。(重难点) 2.运用等压线分布图和实例、说明海陆分布对气压带、风带的影响。(重点) 【教学方法】 合作探究法、讲授法、活动探究法、对比分析法、多媒体教学法。 【教学媒体】 希沃白板 【教学课时】 5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新课导入】 1519年,麦哲伦带领的船队从西班牙出发,沿南美洲南岸走,经过南美洲南端的海峡时,风大浪高。船队进入30°S附近海域时,平静无风,炎热少雨。离开该海域后,沿途一直吹着东南风。 离开该海域后,发现沿途一直吹着东南风,直到跨过赤道后,东南风才渐渐减弱。1521年,麦哲伦抵达菲律宾,如果此时正逢北半球的夏季,菲律宾吹什么风?为什么? 【自主学习】 一、大气活动中心的形成 1.北半球 海陆热力性质的差异,影响海洋与陆地的气压分布。夏季,陆地增温较海洋快,陆地上形成低气压;冬季,陆地降温比海洋快,陆地上形成高气压。北半球陆地面积较大,且海陆相间分布,使纬向的气压带被分裂成一个个高、低气压中心。 (1)夏季:北半球副热带高气压带被亚洲低压(又称印度低压)切断,使副热带高气压带仅保留在海洋上。 (2)冬季:北半球副极地低气压带被亚洲高压(又称蒙古—西伯利亚高压)切断,使副极地低气压带只保留在海洋上。 2.南半球:由于海洋占绝对优势,气压带的纬向分布比北半球明显,特别是30°S以南的地区,气压带基本上呈带状分布。 3.北半球海陆分布对气压中心形成的影响 由于海陆相间分布,海洋与陆地比热容性质不同,陆地比热容小。夏季陆地增温快,形成热低压,切断了高气压带。冬季陆地降温快,形成冷高压,切断低气压带。这样就形成了一个个气压中心。 (1)夏季:陆地升温快,在亚欧大陆上形成的是亚洲低压,它切断了副热带高气压带,使之仅保留在海洋上。太平洋上的副热带高压中心是夏威夷高压。 (2)冬季:陆地降温快,在亚欧大陆上形成的是亚洲高压,它切断了副极地低气压带,使之仅保留在海洋上。太平洋上的副极地低压中心是阿留申低压。 【思考交流】 探究一 海陆分布对气压带、风带的影响及 季风环流的形成 2020年11月20日6时,中央电视台发布天气预报:受新一轮强冷空气的影响,20日至22日,我国中东部地区将有大范围雨雪降温过程。预计,20日8时至22日8时,新疆东部、西北地区大部、东北地区北部、华北西部和北部、江汉、西南地区东部、江南中西部等地将出现4℃~8℃降温,并伴有4~6级偏北风。 1.说明此时我国北方地区的盛行风向,并说明其性质及源地。(区域认知) 提示:此时我国北方地区盛行西北风。其来源于亚洲高压,寒冷干燥。 2.说明亚洲高压是如何形成的。(综合思维) 提示:由于陆地比热容小于海洋,冬季,陆地冷却速度快,气温低,气流下沉,形成冷高压。 3.说明此次冷空气活动对我国居民生产生活的不利影响。(地理实践力) 提示:大范围雨雪天气,道路结冰湿滑,影响交通通行;降温幅度大、风力大,影响居民户外作业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