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1619252

陕西省西安市部分学校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11月联考语文试题(PDF版,含答案)

日期:2024-11-02 科目:语文 类型:高中试卷 查看:55次 大小:3969158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0
陕西省,语文,答案,PDF,试题,联考
    2022级高三第一学期月考(二) 考试试题 本试卷共四大题,23小题:考试时长150分钟,卷面满分150分。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场/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将条形码准 确粘贴在条形码粘贴处。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标号。涂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作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书写在答题卡上,书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4.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传统文化本是在历史上形成并在日常生活中活态传承的文化式样,但长期以来,因受制 于“文化遗产”观念,人们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多停留在“守旧”的层面。而当前的互联网和 各式数字创意技术正使得社会生活诸方面显示出不一样的“生动的传统本色”。这种作用一 方面表现为传统文化的审美化的创新性发展一以其“仪式感”“距离感”和进而带来的 “崇高感”,有创意地设计出一种“新中式生活美学”风格:另一方面表现为传统文化所包 含的思维、理念、形象、色彩、内涵等的创造性转化一以时代风格推动传统文化“飞入寻 常百姓家”,以一种对“灵韵”的消解和戏剧化表达去满足大众的心理、情感需求。同时, 人们在物质需求得到较充分的满足之后,对超越实际功能的价值就会更为注重,由此,审美 的日常生活化转变为日常生活的审美化,审美主体和客体的实践边界也就不断被突破。互联 网催生的数字创意体验已日渐成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传统文化与数字创意的融合也 构建了新的审美场域和休闲生活空间。例如“云游长城”小程序项目,利用“云游戏”技术 和超拟真数字模型,对长城文化遗产做了数字化还原和游艺式呈现,对长城及其周边自然环 境的影像进行了“镜像”美化,使用户通过手机就能获得实时的交互式体验,感受不同时间 “爬长城”带来的身心愉悦,仿佛消解了自己与万里长城的距离感。 传统文化与数字创意的融合可以带来超越日常生活经验但又依托于日常生活的审美愉 悦,这既离不开受众关于文化传统的经验积累和传统文化的时空间隔特性(它使美感得以被 体会),也顺应着网络数字技术所具有的贴近生活与满足感性需求的能力,审美借此方才升 华,“新感性”也油然而生。在此,美感具有“两重性”,既有感性的、直观的、非功利性 的方面,也有超感性的、理性的、功利性的方面一这也是自然的人化之结果。例如,对以 文物“秦陵彩绘铜车马二号车”为基础,经过二次创作开发形成的数字艺术藏品,受众既可 以将其作为“电子屏幕壁纸”随意观赏其视觉特效,亦可以将其作为交易或交流的媒介去体 验“拥有”的价值感。 (摘自张奎《传统文化与数字创意融合的审美文化生成探究》) 高三月考(二)语文试题第1页共8页2022级高三第一学期月考(二)试题参考答案 1. C “人们在物质需求得到满足之后”错,而原文是“人们在物质需求得到较充分的满足之后”。 2. D A.因果关系不成立,原文“这既离不开……传统文化的时空间隔特性,也顺应着……贴近生活与满足感性需求的能力”是并列关系; B.“不仅让新型文化形态快速崛起,还促进了中华传统文化的创新发展”递进关系不对,原文“以网络文化为代表的新型文化形态迅速崛起……同时也给……”是并列关系; C.“让表演虚实并行”并不是《寻梦牡丹亭》提到的数字技术。 3. B A.没有运用数字技术。C.虽有传统文化与数字技术的融合,但并未走进日常生活,呈现日常生活的审美。D.是演员把传统文化与数字技术的融合,并未走进日常生活。 4. ①材料一侧重写传统文化与数字创意融合将日常生活审美化,给人们带来双重的美感;②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