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课、三国鼎立 教材分析 三国时期是中国从分裂到局部统一的过渡时期,三国鼎立是东汉末年军阀割据混战的必然结果。官渡之战实现北方的基本统一,赤壁之战奠定三国鼎立的基础,战争的背景、过程、结果、影响以及其中的启示是本课需要重点关注的。因此,本课的局部统一,为下一课学习“西晋的短暂统一和北方各族的内迁”奠定了基础,体现了知识的延续性,有着承上启下的历史作用。 核心素养 在唯物史观的指导下,通过对史料的分析,探讨文艺作品与历史之间的联系和区别。 教学目标 (1)运用示意图梳理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过程,了解该时期国家分裂、社会动荡的时代特征,认识到国家统一与社会稳定的重要性。(时空观念、唯物史观) (2)通过补充相关史料,分析曹操一胜一败的原因,认识到人的主观能动性,特别是符合实际情况的主观能动性有着重要的历史作用。(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唯物史观) (3)通过对比历史中和文学艺术中的曹操,认识到文学艺术作品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历史,但不是真实历史。(史料实证唯物史观) 教学重难点及突破 重点 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和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 难点 曹操统一北方的原因和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 教学突破 本课的重难点是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和曹操统一北方的原因,所以教师在课上通过创设情境、史实辨析、讲故事等形式组织学生讨论战争胜败的原因,评价历史人物,组内交流三国鼎立形|的原因,加深其对重难点的理解。这种探究启发式教学,贴近学生最近发展区,能充分调动学生参与积极性、主动性,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从而突破本课的教学重难点。 教学设想 三国时期因为文学作品被大众熟知,学生兴趣浓厚,但学生对文学故事和历史史实并不能做好区分,本课力求在形势图问题链、连环画、视频学生自主学习和教师讲述相结合等多种教学手段的引导下,创设积极愉悦的课堂氛围,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加深学生对三国鼎立形成的原刻解,初步认识文学作品和历史史实的差异,培养其史料实证意识。学完本课,学生能够认识中国历史发展合久必分分久必合,但总体趋于统一的历史规律。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师:东汉末年军阀割据,分裂战乱,战争会给人民带来巨大伤害,我们一起来观察这组数据(展示东汉中期到东汉末年人口变化图),你发现了什么 生:战争带来死亡,社会经济被严重破坏。 师:分裂战乱带来死亡,此时的人们渴望什么 生:统一。 师;统一的路是漫长的,谁来完成统一,能否完成统一 让我们带着问题走进新课。 教师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通过理性分析柱状图引起学生学习兴趣,点出本课核心———人们渴望统一,导入课堂。 二、教授新课 1.官渡之战 师:渐渐的,曹操,走上了历史的舞台。同学们对曹操有什么印象呢 学生分享,教师引导学生知道历史人物的文学形象和民间形象并不等于他在历史上的真相,要通过本课对曹操有更全面的认识。 展示史料。 少机警,有权数。 ———《三国志》 博览群书,特好兵法。 ———《异同杂语》 清平之奸贼,乱世之荚雄。 ———《后汉书》 师;曹操出身官宦世家,有条件参与政治。他机灵警醒,比较擅长权术制衡,并且特别喜欢读兵书。那么,面对分裂割据,看到民间疾苦,他最大的愿望又是什么呢 展示史料。 遂荡平天下,不辱主命。 ———曹操《让县自明本志令》 生:统一天下。 师:战乱纷飞的年代,什么方式才能统一天下 生:战争一般只能用战争来结束。 (1)师:为了争取战争的胜利,为了统一天下,曹操会怎样发展自身实力呢 学生自主阅读教材,边读书边批注,然后交流、汇报。 生1:东汉末年,曹操把汉献帝从都城洛阳接到许昌,借皇帝的名义号令天下,招揽各种人才。 生2:经济上采用屯田的方式发展生产,组织军队和流亡的民众从事农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