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社戏》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朗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了解故事情节 2.体会景物描写的诗情画意和抒情作用。 3.体会农家少年的淳朴善良、好客能干和“我”与农家小朋友的真挚感情;体会作者对童年生活的美好追忆及作者眷恋故乡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 重点:学生在熟悉课文内容的基础上,体会文中景物描写对表现主题的作用;体会小说通过刻画人物形象表达主题的作用。 难点:本文结尾对“豆”与“戏”的评价、赞美与前面对“豆”与“戏”的描写似乎有些矛盾,引导学生理解这一问题是本文教学的难点。 【课前准备】 学生:预习课文,了解课文内容;通过不同途径收集鲁迅的资料 老师:课件制作 【教法学法】1.诵读法 2.质疑法3.点拔法 【教学流程】 一、图片引入 在绍兴,“社”是一种区域名称,相当于“村 出卷网庄”。社中有“庙”,为了祈求全社平安富足,社庙里每年一定时间都要演戏,这就叫做“社戏”。附近村庄乡镇的百姓们都会去看戏,他们许多人都会乘着船而来,既是享受,也是休息。 (调动学生的兴趣,使学生能更快地进入学习的状态) 二、走近作者鲁迅 三、检查字词,扫清文字障碍 四、一读课文知情节 (背景音乐《渔舟唱晚》) 要求:自由读课文,回答问题: 1.文章的中心情节是什么?围绕这一中心写了哪些事件?试试分别从时间、事情、原因角度概括。 看戏 (1)戏前波折(2)夏夜行船(3)船头看戏(4)月夜归航 2.课文写了这几件事,哪些事详写 哪些事略写 (1)随母归省小住平桥村。(2)钓虾放牛的 出卷网乡间生活。(3)看社戏前的波折。(4)夜航看社戏途中。(5)赵庄看社戏。(6)看社戏后归航偷豆。(7)六一公公送豆。 详写3、4、5、6 略写1、2、7 3.为什么有的情节详写,有的情节略写 因为文章主要写看社戏,所以赵庄看社戏,夜航去看社戏途中,看社戏前的波折,看社戏后归航偷豆详写,其他情节与看社戏关系不大,所以略写。 小结:本文的中心情节是看社戏, 从“时间”角度概括:看戏前—看戏—看戏后 从“事情”角度概括: 随母归省—钓虾放牛—戏前波折— 夏夜行舟—船上看戏—归航偷豆— 六一送豆 从原因角度看:乐土--景美--人美--情趣美 五、二读课文解乐土 为什么说平桥村是我的乐土? 这样一个偏僻不大眼的小村庄,作者说“在我是乐土”,其中“乐土”既写了平桥村在“我”心中的地位,又写出“我”对平桥村的情感。 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①“我”在这里是公共的客,可以得到优待;②可以免读《诗经》之类难懂的书;③可以钓虾、放牛,体验自由快乐的乡间生活。 民风淳朴的乡村,对一个在封建家庭中生长、受 出卷网各种规矩束缚的孩子来说,确实是自由快乐的天堂。这种新鲜有趣极具魅力的乡间生活是相对于城镇宅院中“我”的那种受束缚而言的。 六、三读课文说社戏 1.“我”看社戏的时间在什么季节 你怎么知道的 在春末夏初。因为课文写“消夏”、“扫墓完毕之后”、“罗汉豆成熟”、“两岸的豆麦”。写的是春末夏初时的景物。 2.我看不成戏时心情是怎样的? 盼望、焦急、失望、猜测、沮丧 3. 作者急切看到的戏好看吗?为什么? 不好看。1.想看铁头老头翻跟头,但那老头却没翻; 2.想看“蛇精”和“跳老虎”等,等了许久都不见出来; 3.最怕看“老旦”,然而“老旦终于出了台”并不停地唱着。 以上是正面表现戏不好看;文中“喃喃的骂”“经不住吁吁气”“打起呵欠”,这些神态描写,也从侧面做了烘托。 七、四读课文解矛盾 我们说,那夜的戏并不好看。 出卷网但是文章结尾却写道:“真的,一直到现在,我实在再没有吃到那夜似的好豆,———也不再看到那夜似的好戏了.”这前后不就矛盾了吗? 景美、人美、情趣美 景美:1. “夏夜行船” 配乐朗诵背景音乐《春江花月夜》 2. “月下归航” 分角色朗读 把表现所见所闻所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