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津教育联合体2027届高一10月联考 语文试卷 试卷满分:150分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诗在脱去逻辑的硬壳之后,需要的是新鲜的语言和它所呈现的极富内涵的心灵。每一首传世的中国古典诗词,都具有这样一个不会被穷竭的灵魂。“境界”就是心灵的状态。后工业时代的中西方普遍患有境界被污染病,或者作者干脆不知境界为何物。有一次,当我翻阅了一本20世纪80年代美国中青年诗集后,合上书,我痛苦地感到这厚厚的一本选集里只有很少的几首诗是有意境的,其余的都没有里尔克或华兹华斯所追求的高度。心灵的沙漠化使得很多年轻诗人的诗充满了灼热而干燥的热风,没有意境可言。爱情与欲望联成一体,或是塞满平庸的细节,如同杂货店的货架,诗不再给你飞越,而是沉重、平庸,读完这种诗后我开始怀疑诗存在的必要,因为后工业社会日常的生活早已充满庸俗的刺激和平庸的琐碎。 也许是身为东方人的关系,我的文化使我理解:诗人的痛苦和欢乐能化成他的诗歌中不可穷尽的艺术的美和力。李白、杜甫从来不会让他们在时代、生活中经历的痛苦成为平庸的琐碎的流水账。然而打开今天的一本美国当代诗选,有不少诗像不经意地输入计算机的记录,没有光彩,没有生命,似乎与时代无关。是不是计算机文化已经使得诗魂如此麻木?我暗暗为我们今天的一些年轻诗人担忧。 “境界”是沙漠里的绿洲,它出现在沙漠的侵略与压抑中,但代表沙漠灵魂中暗存的力量与追求。如果只在诗中报道沙漠的沙粒如何如何,那真是只见沙子不见绿洲。这样的诗,有的诗人辩解说它更真实,是后现代的真实,但我仍然认为诗的功能不在于统计沙子的数量,而在于点出绿洲的力量。无尽的沙子这一存在是数也数不清的可见者,它正在遮蔽我们渴望看见的绿洲,而诗人的职责正是穿过可见的痛苦的存在,触探到那被隐蔽的无形的不可见的力量。追求表面的真实与准确的诗人,在看到“枯藤”时只追问这是哪一个钟点的枯藤,这是什么时间的“昏鸦”,在追求琐碎、平庸之物的“精确”描写时,却看不见那存在于这些平常之物后面的不平常,得到了琐碎与平庸,却失去了潜在的生命的、艺术的魅力。诗能不能揭示这种暗含于可见物之后的潜在力量,是一个价值标准,至少是我在判断一首好诗时的标准之一。诗的境界代表诗人超常的悟性,穿透了可见、可数的事物的表面存在,悟到那潜在的生命的力量,和自然的深邃不可测与人的相对渺小。 在现代西方世界,物质财富的力量占据了舞台中心,中国也许会滚向那个中心,被吸向那个物质崇拜的圣坛,我却更感到诗歌的悟性的深意能让我穿透黄金的耀眼的光亮,看见那被遮蔽了的潜在的生命与艺术的意义。审美总是哲学的折射,人的价值观起着很大的作用。我欣赏“二战”刚刚结束后美国的诗,因为那时的诗人是在痛苦中追寻崇高,而今天的美国年轻诗人的作品,就我所接触到的,似乎更陶醉于可见的富足的存在与物质的创造,更屈服于物质的刺激与科技的力量,他们的心灵在紧张的物质追求中,已经没有多少空间去考虑精神的需要。当然也还有一些诗人在考虑人与自然的关系,因而将思维引向无边的宇宙,走出了紧张平庸而丰富的第一世界———日常生活。也许正是这人与自然的矛盾所造成的危机能解救富足的第一世界的诗,使它能走出丰富的物质的封闭圈。 极端崇拜物质与极端推崇寡欲同样造成对人的损伤,然而历史常常摇摆于二者之间,进入丰富的感性世界而不迷失于其中,穿透丰富的感性世界表层而寻找隐于其下的精神潜文本,这是诗和哲学的探险。将所有的笔墨永无满足地沉湎于感性外表的描述,或与之相反,对感性世界麻木和畏惧,空谈精神的崇高,同样都是自我欺骗,是诗和哲学的悲剧。 (摘编自郑敏《探索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