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修上册16.2登泰山记 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登泰山记》记叙的是姚鼐与友人在除夕清晨冒着风雪登泰山观看日出的经历,主要描绘了登泰山途中所见以及日出盛景。姚鼐把泰山当做自己的精神象征,象征着自己对内心理想的追寻。 二、教学目标 (一)语言建构与运用:疏通文意,积累重点词语、特殊句式以及文化常识。 (二)思维发展与提升:结合作者的人生经历,分析作者的人生感悟,理解文中所表达的思想。 (三)审美鉴赏与创造:通过联想想象、品读涵咏,感受泰山的山水文化之美。 (四)文化传承与理解:感受祖国山河的壮美,培养不畏艰难、热爱祖国山河的美好品格。 三、教学重难点 (一)教学重点:感受祖国山河的壮美,培养不畏艰难、热爱祖国山河的美好品格。 (二)教学难点:结合作者的人生经历,分析作者的人生感悟,理解文中所表达的思想。 四、教学过程 (一)课前预习 1.解题,识泰山,看文体 登泰山———表明侧重于叙述、描写游泰山的经过和所见所感。 泰山,五岳之宗。泰山自然景观雄伟壮丽,有“天下第一山”之美誉。泰山是一座政治色彩浓厚的文化之山,自古有“泰山安,四海皆安”的说法。自秦始皇开始至清代,先后有13位帝王亲登泰山封禅或祭祀。道教、佛教视泰山为“仙山佛国”。 记———点明文体,本文属于山水游记。 记,是古代的一种文体。主要是记载事物,并通过记事、记物、写景、记人来抒发作者的感情或见解,借景抒情,托物言志。(碑记、游记、杂记) 2.知人论世 (1)识作者 姚鼐(1731~1815),清代著名散文家,与方苞、刘大櫆并称为“桐城三祖”。字姬传,一字梦谷,室名惜抱轩(在今桐城中学内),世称惜抱先生、姚惜抱,安徽桐城人。乾隆二十八年(1763)中进士,任礼部主事、四库全书纂修官等,年才四十,辞官南归,先后主讲于扬州梅花、江南紫阳、南京钟山等地书院四十多年。著有《惜抱轩全集》等,曾编选《古文辞类纂》。 (2)桐城派 桐城派是清代散文影响最大的一个流派,对于散文创作有一套完整的理论和鲜明的主张,其创始人是方苞,刘大櫆和姚鼐继承并发展了他的理论,三人并称为“桐城三祖”(因这三人都是桐城人,又都以古文辞著名,世称桐城派)。 义理———言之有物,有思想性。普遍皆宜的道理或讲求经义、探求名理的学问。 考据———立论扎实,有说服力。研究时,根据资料来考核、证实和说明。 辞章———字通句顺,有艺术性。指文章的结构、文字、音韵上的文学之美。 (3)知背景 姚鼐参加纂修的《四库全书》于乾隆三十七年告成,以御史记名。乾隆三十九年(公元1774年)以养亲为名,告归田里,道经泰安与挚友泰安知府朱孝纯(字子颍)于此年十二月二十八日傍晚同上泰山山顶,第二天即除夕,五更时分至日观峰的日观亭后,观赏日出,写下了这篇游记。 表示辞官:告老、解官、乞骸骨、请老、乞身、移病、谢病(托病引退或谢绝宾客) 致仕:交还官职,即退休。古人退休年龄一般是70岁。 3.正字音,听朗读 (二)了解泰山的地理环境———梳理文本第一段 思考:作者如何介绍泰山地理形势? (三)梳理登山路线———梳理文本第二段(余以乾隆……磴几不可登。) 思考:划出第二段中出现的地点,并画出作者的登山路线图。“自京师乘风雪,历齐河、长清,穿泰山西北谷,越长城之限,至于泰安。”路途遥远漫长,作者仅用廖廖十几字概括。 “乘”“历”“穿”“越”“至”等一连串的动词,充分表现了旅途之遥远和艰难,活画出了作者风尘仆仆的神态。泰山巍巍,天寒路险,作者顶风冒雪,不畏艰险,不远万里赶来登山,可见作者意志之坚定,内心之急切。 (四)追寻登山美景,共赏写景之妙———梳理文本第二段剩下部分和第三段 思考1:作者描写了几幅图景?请用原文里的词为这几幅图景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