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50张PPT。语文版九年级上册语文第9课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 学习目标: 一、了解时代背景,学习鲁迅对中国社会的深刻观察和高超的论辩艺术。 二、学习作者是怎样用驳论和立论相结合的方法驳斥错误观点的,体会杂文的艺术感染力。 三、感受学习鲁迅高度的民族责任感和强烈的爱国热情。 学习重点: 一、 学习作者是怎样用驳论和立论相结合的方法驳斥错误观点的,体会杂文的艺术感染力。 二、理解文中重要语句的深层含义。 教学方法 1.诵读法。通过声情并茂的朗读增强感知、感悟。 2.品读法。读重点语句,品味其思想内涵和写法。 3.讨论式。在讨论中互相启发。 4.探究式。在讨论的基础上,对某个或几个问题变换角度思考,拓 展思维。 5.比较阅读法。在比较中完成对知识的迁移或延伸。 课时计划: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二、背景,作者三、驳论文相关知识介绍 四、纠正字词 五、理清脉络 请同学们找出敌方的论点和论据,并讨论其逻辑关系,再找出作者的正面论点和论据,然后尝试用提纲的形式显示课文的主要内容和大致结构。 六、板书归纳 第二课时 1、复习引入 课文作者摆出的敌方论点和论据是什么? 2、在文章前两段话中,揭示了对方的什么谬误论点?这论点以什么作论据?哪些语句最富于讽刺意味? 3、说说作者是如何找批驳的“突破口”? 4、 “失掉了他信力,就会疑,一个转身,也许能够只相信了自己,倒是一条新生路。”这里的“新生路”指什么? 5、提问:文中反复承认“是事实”“也是事实”“却也是事实”,与后文的批判有什么关系? 6、思考敌论论点与论据中论述对象有什么变化?说说敌论证过程中的错误在哪儿? 7、赏析6-9段(1)提问:第6段作者提出“我们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这对批驳敌论点起什么作用? (2)为彻底驳倒敌论,作者还从正面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他用哪些论据证明自己的观点? (3)文中“中国的脊梁”指什么人? 你是如何理解的?能不能举例说明?作者强调他们在当时和现在有什么实际意义? 8、新时期为何反复强调中国脊梁? 9、当堂练习,品析重点词 二十一世纪 是中国的世纪 2001年7月13日,萨马兰奇在莫斯科宣布北京获得2008年奥运会主办权。2001年11月10日,世界贸易组织(WTO)作出决定,接纳中国加入WTO,历经15年的奋争与期待,中国终昂首跨入WTO大门! 2002年,中国上海市获得了2010年世界博览会举办权。这将是世博会第一次在发展中国家举行。上海市民在南京东路步行街欢庆申博成功。 2003年10月15日,“神舟”五号载人飞船成功发射,并于16日安全返回地面。我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独立掌握载人航天技术的国家。航天员杨利伟成为中国首位航天英雄。 2003年非典到08年汶川地震,全党全国人民在党中央、国务院的坚强领导下,万众一心,众志成城,在防治非典,抗震救灾斗争取得重大胜利。 80年前的中国 是怎样的面貌呢?难忘国耻:九.一八 写作背景一九三一年九月十八号,日本占领我东三省,国民党采取不抵抗政策。国民党官僚、政客和社会“名流”却多次举行“法会”祈祷解救国难。悲观失望的情绪笼罩国统区上层,蒋介石有“三日亡国”的论调。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作者:鲁迅绵阳市盐亭县富驿镇初级中学 李静 鲁迅(1881—1936)生于浙江绍兴,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我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自第一篇小说《狂人日记》开始用鲁迅作笔名。 著名作品集有散文诗集《野草》,散文集《朝花夕拾》,小说集《呐喊》《彷徨》,杂文集《华盖集》《坟》等。 毛泽东称“鲁迅是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 “鲁迅的骨头是最硬的”。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解题: 1、从论证方式上看,可分为: a、立论———在论证过程中,通过论述逐渐确立自己观点的过程。 一般:摆观点———论证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