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1658054

第17课《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课件(共29张PPT) 2024—2025学年统编版(五四学制)语文九年级上册

日期:2025-11-17 科目:语文 类型:初中课件 查看:88次 大小:5530578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9
2025,九年级,语文,学制,五四,统编
  • cover
(课件网) 浙江绍兴人,著名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 原名 字 周树人 豫才 《且介亭杂文》共分三集,写作这些杂文时,鲁迅住在上海四川北路山阴路亭子间。这地方是当时帝国主义越出租界范围用以修筑马路的区域,叫做“半租界”。于是他取“租”的右半部和“界”字的下半部,再与“亭子间”的“亭”,合成“且介亭”这个名称,意为“半租界的亭子间”。这不仅点明了这些文章的写作时间和地点,也暗示出写作这类文章时的社会环境。 《且介亭杂文》名字的由来 杂文:说理不同于一般议论文,而是用文艺性的笔调,形象化手法来议论说理。兼有政论、文艺两种因素。 文体知识 “我中国地大物博,人口众多” --选自30年代的御用报纸 1934年 ,由国民党政客戴季陶和军阀段祺瑞发起,一些国民党官僚在杭州灵隐寺举行法会,请班禅大师求佛保佑。 资料一 文章背景 “中国枪不如人,炮不如人,工厂不如人,拿什么和日本打仗?” “到现在他(指日本),一切军事的准备比世界上任何一国都要充足”“不仅十天之内,三天之内他就可以把我们中国所有沿江沿海的地方都占领起来,……灭亡我们中国。” ———《新生活运动发凡》1934年8月27日 蒋介石的“三日亡国论” 资料二 “民族的自尊心与自信心,既已荡然无存,不待外侮之来,国家早已濒于精神幻灭之域。” ———1934年8月27日《大公报》社论 资料三 “九一八”后,国土日益沦丧,悲观失望的气氛笼罩着上层社会。”这种散播悲观失望情绪、混淆黑白的论调,是极其有害的。鲁迅就以本文反驳当时社会对抗日前途的悲观论调、错误论调,鼓舞民族自信心和抗日斗志。 批驳对方观点的方式:批驳论点;批驳论据,批驳论证。 议论文从论证方式看,一般可分为立论和驳论两种。 立论:是就一定的事件或问题,提出并阐明自己的见解或主张。 驳论:是就一定的事件或问题发表议论,批驳片面的、错误的,甚至反动的见解或主张。 批驳论点 先举出对方荒谬的论点,然后用正确的道理和确凿的事实直接加以批驳。 批驳论据 批驳对方论据的真实性和可靠性。因为论据起着支撑论点的作用,论据驳倒了,论点自然就站不住脚了。 批驳论证 论述问题,论点和论据之间必须有内在的逻辑关系,否则论点就站不住脚。通过驳论证来驳论点,就是揭穿对方的论据与论点之间没有内在的逻辑联系,即所持论据证明不了论点,其论点并不能由论据推出。 思考:本文作者批驳什么观点,作者的观点又是什么呢?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 “我们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 作者采用何种方式批驳对方的观点? 批驳论据 敌论点: 敌论据: (1)两年前 总自夸“地大物博” (2)不久 不再自夸 只希望“国联” (3)现在 求神拜佛怀古伤今 有人慨叹曰:“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 这些都不是自信力 所以对方观点错误 如果单据这一点现象而论,自信其实是早就失掉了的。先前信“地”,信“物”,后来信“国联”,都没有相信过“自己”。假使这也算一种“信”,那也只能说中国人曾经有过“他信力”,自从对国联失望之后,便把这他信力都失掉了。 作者从“自信力”仿拟而来,刻画了国民党政府自欺欺人的形象。 对国联失望 失掉“他信力” 失掉了他信力,就会疑,一个转身,也许能够只相信了自己,倒是一条新生路,但不幸的是逐渐玄虚起来了。信“地”和“物”,还是切实的东西,国联就渺茫,不过这还可以令人不久就省悟到依赖它的不可靠。一到求神拜佛,可就玄虚之至了,有益或是有害,一时就找不出分明的结果来,它可以令人更长久的麻醉着自己。 中国人现在是在发展着 “自欺力”。 与上文“他信力”一样都是仿词,尖锐地讽刺了国民党政府的罪行。 求神拜佛 发展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