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课件网) 两首宋词都以城市为表现对象, 一写承平盛世, 一写劫后孤城, 内容不同,意趣亦相异。 和乐生平《望海潮》 今昔盛衰《扬州慢》 看扬州昔日 天下三分明月夜,二分无赖是扬州。———徐凝《忆扬州》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李白《送孟浩然之广陵》 人生只合扬州死,禅智山光好墓田。———张祜《纵游淮南》 优美、繁华、富裕、热闹。 夜市千灯照碧云,高楼红袖客纷纷。 如今不似时平日,犹自笙歌彻晓闻。———王建《夜看扬州市》 教学目标 1.了解诗人姜夔及文化名城扬州。 2.明确“黍离之悲”的内涵意义。 3.分析文中的对比反衬及化用典故的写手法。 4。背诵并默写全词。 诗人介绍 姜夔,南宋词人、音乐家。字尧章,自号白石道人,今江西人。后移居湖州,往来于苏、杭一带。与范成大交往甚密。终生不第,卒于杭州。工诗,尤以词称。精通音律,其词清空峻拔,如野云孤飞,去留无迹。著有《白石道人诗集》《白石诗说》《白石道人歌曲》等。 了解扬州 文化名城扬州 扬州,古称广陵、江都、维扬,位于长江与京杭大运河交汇处,有“淮左名都,竹西佳处”之称,有“中国运河第一城”的美誉;被誉为月亮城。 了解扬州 烟花三月下扬州 扬州风光 了解扬州 扬州风光 二十四桥明月夜 了解扬州 扬州风光 春风十里扬州路 淳熙丙申至日,予过维扬。夜雪初霁,荠麦弥望。入其城,则四顾萧条,寒水自碧,暮色渐起,戍角悲吟。予怀怆然,感慨今昔,因自度此曲。千岩老人以为有“黍离”之悲也。 整体感悟 阅读诗歌小序,回答问题 1.结合序文,说说什么是“黍离之悲”。 2.结合序文,说说诗人的写作缘由。 淳熙丙申至日,予过维扬。夜雪初霁,荠麦弥望。入其城,则四顾萧条,寒水自碧,暮色渐起,戍角悲吟。予怀怆然,感慨今昔,因自度此曲。千岩老人以为有“黍离”之悲也。 整体感悟 阅读诗歌小序,回答问题 黍离之悲 指对国家残破,今不如昔的哀叹。也指国破家亡之痛。 周大夫行役路过镐京,看到埋没在荒草中的旧时宗庙遗址,有感于周室的被颠覆,悲伤而作《黍离》。这首诗两千年来不断被传唱着。以至于人们把国家残破,今不如昔的悲哀称作‘黍离之悲’。 写作缘由 作者面对扬州今不如昔,有感而发。 淮左名都,竹西佳处,解鞍少驻初程。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自胡马窥江去后, 废池乔木,犹厌言兵。渐黄昏,清角吹寒,都在空城。 杜郎俊赏,算而今、重到须惊。纵豆蔻词工,青楼梦好,难赋深情。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 补充解释: 左:古代方位名词,面朝南时,东为左,西为右。名都,著名的都会。 废池乔木:废毁的池台,残存的古树。二者都是乱后余物,表明城中荒芜,人烟萧条。 红药:红芍药花,是扬州繁华时期的名花。 姜夔读了大量杜牧的诗歌,杜牧笔下的扬州繁华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来到这里看到的扬州是什么样的? 名都、佳处 繁华热闹 向往 胡马窥江 淮左名都,竹西佳处,解鞍少驻初程。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自胡马窥江去后, 废池乔木,犹厌言兵。渐黄昏,清角吹寒,都在空城。 春风十里扬州路,卷上珠帘总不如。———杜牧《赠别二首》 谁知竹西路,歌吹是扬州。———杜牧《题扬州禅智寺》 荠麦青青 破败荒凉 黍离之悲 对比、虚实结合、情景交融 思考:作者在小序中说此时是冬至,这句却又说“过春 风十里〞,这样写是否矛盾? “春风十里〞 是作者想象中的虚景,“荠麦青青”是作者眼前的实景。这句虚实结合,同时进行对比,一边繁华热闹,一边萧条冷落。表现出战后扬州的荒凉破败。寄寓着词人昔盛今衰的感慨和感时伤世的意绪。 姜夔读了大量杜牧的诗歌,杜牧笔下的扬州繁华给他留下了深刻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