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170383

语文版七年级下册第七单元第30课《诗词五首》教案

日期:2025-10-23 科目:语文 类型:初中教案 查看:21次 大小:16773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2
文版,七年级,下册,第七,单元,30课
  • cover
《诗词五首》教案 一、教学目标 (一)能用正楷或行楷正确书写“擢”、“锦衾”、“瀚海”、“阑干”等字词,读准“擢”、“锦衾”、“掣”、“见”等字词。 (二)激发学生阅读和欣赏诗词的兴趣,感受古代诗词的艺术魅力,培养学生诵读和鉴赏诗词的能力。 (三)通过反复诵读,体会诗词所表达的思想感情,领悟诗词中隽永的意蕴。 二、课时安排2课时 三、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学习《迢迢牵牛星》、《渡荆门送别》和《春望》 (一)导语 中国是诗的国度,“诗”是古代文学长廊中一 出卷网颗璀璨的明珠。读诗,不但可以借助诗句领略祖国河山的壮丽,还会让我们情不自禁地陶醉于诗中形象所构成的或含蓄凄美或开阔奔放的意境之中,获得审美的愉悦。下面就让我们再次步入诗的殿堂,去领略中国古代诗歌的迷人风采。 (二)学习《迢迢牵牛星》 1?初读感知。 (1)播放一凄婉忧伤的曲调,教师朗读全诗。 (2)继续配乐,学生朗读,了解诗歌缠绵悱恻、爱情遭挫后的痛苦忧伤的感情。 (3)学生利用注释和工具书通读全诗,理解每句话的意思,标出不理解的词句。 (4)学生就词句理解质疑。 (5)点拨。突出: 擢,意思是伸出,念为zhuó。 间,意思是隔,念为jiàn。 2?品读鉴赏。 (1)再次播放凄婉忧伤的曲调,学生齐读全诗。 ①用两个字概括诗人借牛郎织女所抒发的感情。(悲恨) ②既然“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牛郎织女为何不“涉过银河去,互把衷肠诉”呢 这悲从何来,恨由何生呢 明确:这正是诗人匠心独运之处,诗人正欲使读 出卷网者反观出一条无边、无底、污浊的无形银河对牛郎织女自由爱情的扼杀,从有形的优美之中见出无形的丑恶。可见,织女“泣涕零如雨”的悲思是缘于其对情人的爱情被无情毁灭的悲恨。 ③自由朗读两三遍,体会诗人借牛郎织女所抒发的悲恨之情。 ④与同是以星喻人的马克思给燕妮的情诗《两颗星》的前半部分进行比较,体会中国古典诗歌委婉含蓄的特色。 在那遥远的蓝天上/有两颗奇异的金星/它们总 出卷网是互相飞往对方/可又一辈子对立相向/为的是能有一次相会/相随合唱/正当它们要相会/忽然有一双手将它们分开。 (可让学生自由朗读比较后讨论发言,最后教师点拨。) 3?诵读巩固。 (三)学习《渡荆门送别》 1?初读感知。 (1)出示长江示意图,其中自四川至湖北一段用异色笔勾出,或播放一段长江出三峡入平原的镜头,结合画面介绍: 开元十四年(726)秋,2 出卷网6岁的李白,为了实现他的政治理想,辞别家乡(四川),乘船东下荆门,开始了一个新的漫游而兼求仕的时期。这首诗中所描绘的景象,就是诗人从四川至两湖途中所见之景,读来自有开阔、雄奇之感。 (2)指名试读课文,教师评点后再范读。 (3)学生反复朗读,对照注释初步理解诗意,提出质疑。 (4)结合学生质疑,扫清词语障碍。(以下均为注释所未注明,若学生未提出,教师亦应讲解。) 渡远:乘船远行。 云生:云彩兴起。此句写白天的情景。 故乡水:指流经四川的长江水。作者从5岁起便随父到四川,在那里度过了青少年时代,因此常在诗中称四川为故乡。 2?品读鉴赏。 (1)“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展现了一幅怎样的景象 烘托出诗人怎样的心境 明确:这一名句展现了一幅雄伟壮阔的景象 出卷网。一望无际的平野使人顿时眼界开阔,滔滔奔涌的长江气势是那样雄壮。这正是诗人开阔的胸怀、开朗的心境和蓬勃朝气的形象写照。 (2)诗中是怎样以时空的变换来描绘江天的美景的 明确:“月下”句写夜晚,描绘近景, 出卷网江面平静时,俯视月亮在水中的倒影,犹如天上飞下的一面明镜。“云生”句写白天,描绘远景,仰望天空,变幻无穷的云彩在日光下结成了海市蜃楼般的奇景。 (3)诗人已为荆门外的美景所陶醉,为什么却“仍怜故乡水” 明确:作者虽然难以掩饰自己见到楚地 出卷网美景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