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1713336

第10课_秦末农民大起义【教学设计】(表格式)

日期:2024-11-18 科目:历史 类型:初中教案 查看:39次 大小:138137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5
10课,秦末,农民,起义,教学设计,格式
  • cover
第三单元 秦汉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与巩固 第10课 秦末农民大起义 教学设计 一、课标分析 课标内容要求 解析 通过了解陈胜和吴广等领导的秦末农民起义,知道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建立和早期发展的过程。 了解陈胜吴广的农民起义,即了解起义的时间、地点、经过、结果等概况。 知道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建立和早期发展的过程,即知道秦的建立及建立后实行的一系列统治措施及暴政,最终短命而亡。随后,西汉建立。 二、教材分析 本课位于统编版初中历史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二课,本单元以秦汉时期为时间段,讲述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与巩固。 从地位看,本课起着承前启后的过渡作用,上承第9课的秦统一中国,对秦朝的统治措施有所补充,展现了秦统治残暴的一面,最终短命而亡。秦朝被推翻后,刘邦在楚汉之争中打败了项羽,建立了统一的西汉王朝,为第11课学习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奠定了基础。 从内容看,本课内容包括三部分,包括秦的暴政,陈胜、吴广起义和楚汉之争。其中前两部分内容之间是因果关系,即秦的暴政是导致陈胜、吴广起义的根本原因,第三部分内容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三、教学立意 本课以“一明一暗”两条线贯穿课堂,以明线“秦亡之因—秦亡之路—秦亡之后”为主线,“感悟民心重要性”为暗线。明线从本课三个子目可以清晰看出,暗线纵观本单元的编排可以发现:秦的灭亡、项羽的失败、西汉和东汉的灭亡,都离不开“民心”的重要性。 以古鉴今,一个朝代的兴衰,一个人物的成败,都在于“选择”二字,通过学生活动“梦回大秦 叱咤风云”,在学生的观点中提炼出:择世所趋(历史趋势),择民所需(民心所向),让学生从活动中感悟道理。 从单元整体考虑,对于秦始皇这一争议性较大的人物评价,将放在单元新课结束后,安排一个课时进行,课题内容为“历史人物评述———千面秦皇、雄才汉武”。 四、学情分析 本课的授课对象是七年级6班学生,学情如下: 1.知识储备:经过前文学习,对秦朝的建立和统一的措施有一定了解。通过预习和阅读教材上明确的表述,知道陈胜吴广的起义是因为秦的暴政,知道刘邦和项羽不同的性格特点,但是对于秦朝灭亡和楚汉之争刘邦取胜的根本原因一知半解,需要老师引导提炼观点。 2.学习特点:本班学生学习能力相对比较强,平时课堂比较积极,男同学的积极性相对比较高,在一定程度上能带动课堂思考的气氛。较多同学大胆回答问题的勇气仍需加强。 3.认知水平:学生接触历史学科时间不长,认知水平、综合和分析能力有限,运用历史术语描述历史事件的能力比较欠缺。 在讲课中教师尽可能采用生活化、情境化的设计,适当使用图片、地图等资料,帮助学生更直观地感知历史,激发学习历史的兴趣,同时初步培养学生运用历史术语进行表达的意识。通过层层设问,初步培养学生“论从史出”的意识和方法。 五、教学目标 课标内容要求 单 元 目 标 本 课 目 标 通过了解秦朝统一、 陈胜和吴广等领导的秦末农民起义、西汉“削藩”和尊崇儒术,知道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建立和早期发展的过程; 通过了解休养生息政 策、“文景之治”、张骞通西域、“丝绸之路”的开辟、汉武帝的大一统,知道西汉从建立之初的社会残破发展到国力强盛的变化及原因; 3.通过了解西汉末到东汉的政治、社会动荡,了解佛教传入和道教产生的背景; 4.知道这一时期的重要文化和科技成就,如司马迁与《史记》、蔡伦与造纸术、张仲景与《伤寒杂病论》、华佗的故事等。 1.通过梳理和概括学习内容,了解秦汉时期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及重要的史事,能够学会识别相关历史地图中的重要信息。 2.通过阅读教材和史料,尝试运用史料分析统一多民族国家建立和早期发展的意义,了解秦汉时期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具体情况,初步认识中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