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1716419

6.1《芣苢》同步练习(含答案)2024-2025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日期:2024-11-23 科目:语文 类型:高中试卷 查看:62次 大小:33053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3
2024-2025,必修,语文,高中,统编,学年
  • cover
6.1《芣苢》同步练习 一、古代诗歌阅读 阅读下面两首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芣苢 《诗经·周南》 采采芣苢,薄言采之。采采芣苢,薄言有之。 采采芣苢,薄言掇之。采采芣苢,薄言捋之。 采采芣苢,薄言袺之。采采芣苢,薄言襭之。 乡村四月 [宋]翁卷 绿遍山原白满川,子规声里雨如烟。 乡村四月闲人少,才了蚕桑又插田。 1.下面对诗歌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两诗均描写了“劳动”的景象,画面生动鲜明,写出了劳动的欢快与繁忙。 B.《芣苢》在六个动词的变化中,表现了越采越多直到满载而归的劳动过程。 C.《乡村四月》前两句用沉郁的笔调,描写了江南农村初夏时节的晦暗风光 D.“才了蚕桑又插田”,未必就是实写,而是化繁为简,勾画乡村的忙碌情景。 2.两首诗在写劳动场景和乡村景象时,运用的手法及作用有何不同,请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芣苢 《诗经·周南》 采采芣苢,薄言采之。采采芣苢,薄言有之。 采采芣苢,薄言掇之。采采芣苢,薄言捋之。 采采芣苢,薄言袺之。采采芣苢,薄言襭之。 无衣 《诗经·秦风》 岂曰无衣?与子同袍。王于兴师,修我戈矛,与子同仇。 岂曰无衣?与子同泽。王于兴师,修我矛戟,与子偕作。 岂曰无衣?与子同裳。王于兴师,修我甲兵,与子偕行。 3.下列对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集了从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的诗歌,在内容上分为“风”“雅”“颂”三大类。 B.《芣苢》一诗通过“采”“有”“掇”“捋”“袺”“襭”六个动词的变化,表现了古代女子采芣苢时的过程,富于诗情画意。 C.《无衣》每章开头都有一句“岂曰无衣”,通过问句显出不可遏止的愤慨,表达了自己没有衣服穿还要去作战的痛苦心情。 D.《芣苢》是周代的民间俚曲,《无衣》是秦国的军中歌谣,两首诗歌句式整齐,具有音乐性和节奏感,使诗歌感情得到尽情抒发。 4.两首诗歌都采用哪种结构形式?分别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阅读下面两首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芣苢 《诗经·周南》 采采芣苢,薄言采之。采采芣苢,薄言有之。 采采芣苢,薄言掇之。采采芣苢,薄言捋之。 采采芣苢,薄言袺之。采采芣苢,薄言襭之。 乡村四月 [宋]翁卷 绿遍山原白满川,子规声里雨如烟。 乡村四月闲人少,才了蚕桑又插田。 5.下面对诗歌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两诗均描写了“劳动”的景象,画面生动鲜明,写出了劳动的欢快与繁忙。 B.《芣苢》在六个动词的变化中,表现了越采越多直到满载而归的劳动过程。 C.《乡村四月》前两句是静景,描写了山原河水、杜鹃鸣叫、烟雨飘飘的初夏风光。 D.“才了蚕桑又插田”,未必就是实写,而是化繁为简,勾画乡村的忙碌情景。 6.两首诗在写劳动场景和乡村景象时,运用的手法及作用有何不同,请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芣苢 采采芣苢,薄言采之。采采芣苢,薄言有之。 采采芣苢,薄言掇之。采采芣苢,薄言捋之。 采采芣苢,薄言袺之。采采芣苢,薄言襭之。 7.下列对诗歌理解不正确的一项( ) A.本诗采用了比兴的表现手法,描写了一群劳动妇女采芣苢的情景。 B.全诗结构上的主要特点是重章叠句,在看起来很单调的不断重叠中,产生了简单明快、往复回环的音乐感。 C.诗歌通过采、有、掇、捋、袺、襭等动词的变换生动的表现了采摘野菜越采越多直到满载而归的过程。 D.这是一曲劳动欢歌,充满了劳动的欢欣,洋溢着劳动的热情。 8.这首诗生动地表现了采集野菜的劳作过程。这种过程在诗中是怎样具体表现出来的? 二、语言文字运用 9.下列对《芣苢》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本诗采用了比兴的表现手法,描写了一群劳动妇女采芣苢的情景。 B.全诗结构上的主要特点是重章叠句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