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171754

语文版七年级下册语文自制第23课《爱莲说》(49张ppt)课件(共49张PPT)

日期:2025-10-23 科目:语文 类型:初中课件 查看:77次 大小:3721364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12
49张,课件,ppt,爱莲说,文版,23课
  • cover
课件49张PPT。人品甚高,胸怀磊落 如光风霁月 ———黄庭坚康乃馨 ———给母亲的花玫瑰 ———象征爱情返回竹子:虚心 有气节红叶:历风霜而愈红莲:出淤泥而不染爱莲说周敦颐周日周 敦 颐爱莲说解题:说:古代一种既可以说明, 记述事物,又可以发表议 论的文体精粹活泼的语言超凡脱俗的形象含蓄深刻的意蕴三 美1.积累文言词语。 2.了解莲特点。 3.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学习目标 周敦颐:宋代道洲(现在湖南省道县)人,字茂叔,北宋著名哲学家。作者简介 文章的题目是《爱莲说》。“爱”表现了作者的感情,“莲”是这篇文章写作的主体。“说” 在这里指什么呢?“说”在这里表示一种议论性的古代文体,可以直接说明事物或论述道理,也可以借人借事或借物的记载来论述道理。《爱莲说》就是说爱好莲花的问题。题解要求: (1)用笔划出不会读的生字词,并结合课下注释标注拼音。 (2)读准字音,朗读全文。朗读课文,读准字音 亵 濯 鲜有闻fányūliánxièzhuóxiǎn检测字词蕃  淤泥 涟给下列字注音:活动一: (1)默读课文,结合课下注释翻译全文。 (2)将重点词句意思批注在句旁。 (3)将不会翻译的词句画出来与同桌讨论,还不会的保留在班级讨论。默读课文,疏通文意①水陆草木之花。    ②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③何陋之有? 助词,的。助词,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助词,无义,宾语前置的标志。解释下列“之”字的含义:默读课文,疏通文意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我唯独喜爱莲花,它从污泥中长出来,却不受到污染。濯清涟而不妖。在清水里洗涤过但是不显得妖媚。翻译句子:默读课文,疏通文意香远益清,亭亭净植。 香气远播,更加清香,笔直地洁净地立在那里。默读课文,疏通文意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可以远远地观赏但是不能贴近去轻慢地玩弄啊。翻译句子: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 我认为,菊花是花中的隐士;牡丹,是花中的富贵之士;莲花,是花中的君子。默读课文,疏通文意翻译句子:默读课文,疏通文意 唉!对于菊花的爱好,陶渊明以后很少听到了。对于莲花的爱好,像我一样的人还有什么人呢?对于牡丹的爱好,人数当然就很多了。 翻译句子: 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活动:请同学们有感情地朗读课 文。从文中找出描写莲花的句子。问题:莲的高雅风度表现在哪里?美读课文 赏读莲花之美美读课文 赏读莲花之美明确: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美读课文 赏读莲花之美品读课文,赏析角度之巧问题:作者是从哪些方面描写莲花的?并赋予了莲花哪些品格?1、生长环境:“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品格:生性高洁,不与世俗同流合污。品读课文,赏析角度之巧2、体态香气: “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品格:正直,通达事理,行为方正。品读课文,赏析角度之巧 3、风度气质:“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品格:体态端庄,令人敬重而不敢轻侮。品读课文,赏析角度之巧问题:本文以“爱”为脉络,写出了对莲花的喜爱,为何还要写菊花和牡丹? 自读课文,品析写法,并将自己的理解批注在书上。然后在小组交流。品析课文,赏析写法之妙明确:这是一种映衬的写法,用“菊”和“牡丹”来衬托莲花。品析课文,赏析写法之妙 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作者写陶渊明独爱菊,正是赞颂他不苟同于世俗的高洁品质,也是用菊花来正面衬托莲花,用陶渊明来正面衬托他自己。 品析课文,赏析写法之妙谁爱菊花? 世人。因为牡丹色彩艳丽,妩媚动人,象征富贵。(刘禹锡曾有诗云:惟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也就是说世人都追求富贵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