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课件网) 第17课 中国古代户籍制度与社会治理 第六单元 基层治理与社会保障 课 堂 导 入 你知道现当今政府是如何掌握人口情况的吗? 人口普查 户口簿 身份证 说一说 那么,古代中国政府又是如何掌握人口情况的呢? 一、历代户籍制度演变 1.战国时期———制定户籍 国家大规模编排民户,制定户籍,始于战国时期。公元前375年,秦献公“为户籍相伍”,即以五家为“伍”的办法编排户口。 令民为什伍,而相牧司连坐。不告奸者腰斩,告奸者与斩敌首同赏,匿奸者与降敌同罚。 ———《史记·商君列传》 将民户以五家为基层单位编著在册,使其相保,以便政府管理和征派徭役。 一、历代户籍制度演变 2.秦朝———分类登记 秦朝建立后,户籍实行分类登记制度、除一般百姓的户籍外,还有宗亲贵族的宗室籍、官吏的宦籍、商贾的市籍等。 (赵)高有大罪,秦王令蒙毅治之,毅不敢阿法,当高罪死,除其宦籍。 ———《史记 蒙恬列传》 注:上图为视频“【知识解析】里耶秦简”截图,如需使用,请插入视频。 一、历代户籍制度演变 3.两汉———编户齐民 (1)汉朝丞相主管全国户籍工作,各级地方政府有专门人员主管户籍; (2)政府为掌握人口数,定期进行人口调查; (3)东汉末年以后战事频繁,户籍散乱。 汉代继承了秦朝的全民户口登记制度,将全国的地主、自耕农、雇农、佣工、商人,全部编入国家的户籍,这叫做“编户齐民”……所有编入户籍的大汉居民,具有平等的权利与义务。其中最重要的义务是向国家提供赋税与徭役……“编户齐民”的出现,可以看成是时代的进步,因为编户齐民意味着将国民从隶属于贵族的人身依附状态中释放出来。 ———吴钩《户籍上的中国》 一、历代户籍制度演变 4.东晋———黄籍”和“白籍” 【想一想】东晋户籍制度变化的原因是什么? 东晋时期,因许多北方人迁徙到南方,政府临时性地用白籍来管理他们,不让他们承担赋役。但随着这些人逐渐稳定地居住下来,政府自然也就希望他们与土著居民一起承担赋役,便把他们编入所居郡县的户籍“黄籍”。可以说东晋户籍制度变化的主要目的是为赋役征发服务。 (1)西晋短暂统一中国,重建户籍,以黄纸登记户主姓名、年龄、家庭情况,装订成册,称为“黄籍”。 (2)东晋政府对南方土著居民仍然以黄籍进行登记,对从北方南渡而来侨居的州、郡、县人口以“白籍”进行登记,不征收赋役。 (3)东晋后期和南朝,政府为增加赋役,不时将侨居户口编入所居郡县户籍,称作“土断”,使白籍人口土著化,承担赋役。 一、历代户籍制度演变 5.隋朝———大索貌阅” 材料一 “机巧奸伪,避役惰游者十六七。四方疲人,或诈老诈小,规免租赋。 ———《隋书·食货志》 材料二 开皇三年,隋文帝下令在全国彻底清查户口,根据户籍簿上登记的年龄与本人的体貌进行核对,从中检查隐漏户口,以解决诈老诈小的行为,即为“大索貌阅”……通过这一措施,新增成定人数44.3万,新附人口164万。 ———宁欣《中国古代史(下册)》 【想一想】隋初遇到什么问题?隋文帝采取了什么措施?取得了怎样的效果? 提示:百姓想尽办法逃避赋税;“大索貌阅”(“阅其相貌以验老小之实”);增加 男丁44万多,增加人口164万多。 隋文帝 (541—604) 一、历代户籍制度演变 6.唐朝———承隋制,管理更严,户籍三年一造 材料一 每岁一造计账,三年一造户籍。县以籍成于州,州成于省,户部总而领焉。 ———《唐六典》卷三《尚书户部》 材料二 由于唐政权强力推行了籍账制度,从而借此检括出大批隐漏人口,复核出人丁的实际年龄,大大防止了虚报年岁以规避税役的弊端,达到了维护社会秩序、最大限度搜刮租调征发力役的目的。 ———周秀女《从敦煌户籍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