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1733892

1.1 课时1 能层与能级、基态与激发态、原子光谱 课件(共26张PPT)2024-2025学年高二化学人教版(2019)选择性必修2

日期:2024-11-27 科目:化学 类型:高中课件 查看:29次 大小:6192372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9
必修,选择性,2019,人教,化学,高二
  • cover
(课件网) 能层与能级、基态与激发态、原子光谱 第一章 原子结构与性质 1.了解有关核外电子运动模型的历史发展过程,认识核外电子的运动特点。 2.了解核外电子的运动状态,知道原子核外电子的能层分布、能级分布及其能量的关系。 3.了解电子运动的能量状态具有量子化的特征(能量不连续),知道电子可以处于不同的能级,在一定条件下会发生激发与跃迁。 1803年 道尔顿 1904年 1911年 1913年 1926~1935年 汤姆孙 卢瑟福 波尔 薛定谔 提出原子 确认电子 实心球模型 葡萄干面包模型 行星式模型 分层模型 现代电子云模型 提出电子分层运动 提出电子没有确定轨道 确认原子核 发现质子 预测中子 人类认识原子的历史是漫长的,也是无止境的。 + + + + + + + + + + + 原子核 核外电子 原子 质子(Z) 中子(N) X A Z 质量数(A)=质子数(Z)+中子数(N) 决定元素的种类 决定原子的种类 最外层电子数决定元素的化学性质 核电荷数(z)= 核内质子数= 核外电子数=原子序数 电子数=原子序数±电荷数 丹麦物理学家玻尔 (N.Bohr,1885~1962) 玻尔模型 构造原理:即从氢开始,随核电荷数递增,新增电子填入原子核外“壳层”的顺序,电子只能在原子核外具有特定能量的“壳层”中运动。由此开启了用原子结构解释元素周期律的篇章。 5年后,玻尔的“壳层”落实为“能层”与“能级”,厘清了核外电子的可能状态,复杂的原子光谱得以诠释。 1936年,德国科学家马德隆发表了以原子光谱事实为依据的完整的构造原理。 波尔原子模型 电子层 一、能层与能级 1.能层 (1)概念: 多电子原子的核外电子的能量是不同的,按电子的能量差异,可将核外电子分成不同的能层。(K、L、M、N、O、P、Q等) 电子层 能层 能层越高,电子的能量越高 (2)表示方法及各能层最多容纳的电子数 能层 一 二 三 四 五 六 七 n 符号 K  L  M  N  O P Q — 最多电子数 2 8  18 32 50 72 98 原子核外电子总是尽可能先排布在能量较低的能层上,然后由内向外依次排布在能量逐渐升高的能层。 能层越高,电子的能量越高。E(K)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