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1744453

2《立在地球边上放号》《红烛》《峨日朵雪峰之侧》《致云雀》任务式联读 教案+课件(共17张PPT)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日期:2024-11-25 科目:语文 类型:高中课件 查看:10次 大小:6233425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0
必修,语文,高中,统编,PPT,17张
    品青春之歌,思青春价值 ———《立在地球边上放号》《红烛》《峨日朵雪峰之侧》《致云雀》联读 教学目标 1.反复诵读,领会诗歌内容,掌握新诗在形式(节奏、句式等)、意象、意境、手法等方面的特点,学会欣赏。 2.引导学生从意象、语言、节奏、结构、情感特点等不同角度欣赏诗歌,获得审美体验,体会诗歌的独特魅力,提高诗歌鉴赏能力。 3.引导学生体会不同文化背景及不同时代背景下的青年对祖国、对人民、对生命的不同理解,对青春不同含义的诠释,思考“青春的价值”。 教学重点 理解诗歌运用意象抒发情感的手法,形成正确的审美意识、健康向上的审美情趣与鉴赏品位。 教学难点 通过联读,感受诗人与时代交汇所烙印的青春印记、时代精神,感悟作品中蕴含的青春价值。 教学过程 课前预习 与同伴合作查阅并分享相关资料,了解这四首诗的创作时间、诗人当时年龄、身处什么时代等。填写下列表格,努力还原四首诗歌创作的“历史现场”。 诗歌 诗人 创作年龄 历史现场 《立在地球边上放号》 《红烛》 《峨日朵雪峰之侧》 初稿: 删定: 《致云雀》 一、课堂导入 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青年,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风华正茂。萧伯纳说:“青春是美妙的,挥霍青春就是犯罪。”青春过后,生命就会加速;珍惜人生只有一次的青春,让青春更有价值。今天,我们联读《立在地球边上放号》《红烛》《俄日朵雪峰之侧》《致云雀》,穿越时空,与正值青春的诗人们相逢,领悟“诗歌里的青春”。 二、课堂活动 任务一:整体把握, 交流分享初读感悟 活动1:交流分享“课前预习”任务的学习成果。 诗歌 诗人 创作年龄 历史现场 《立在地球边上放号》 郭沫若 27岁 1919年,以“爱国、进步、民主、科学”为主要内容的五四精神震动了留学于日本的郭沫若,年青气盛的他诗兴如火山喷发…… 《红烛》 闻一多 24岁 诗人留学美国,创作《红烛》时,正值“五四”运动落潮、黑暗势力笼罩全国。这位觉醒的爱国青年经历了探索、奋斗、挫折、再斗争的过程,决心将自己奉献给国家与人民。 《峨日朵雪峰之侧》 昌耀 初稿:26岁 1958年昌耀因小诗《林中试笛》被打成右派,遭受不公正的待遇。 删定:47岁 1979年昌耀平反后重返文坛,他以重审过去和自我的历史眼光对以前的诗歌进行大规模“重写”。 《致云雀》 雪莱 28岁 资产阶级的自由、民主思想已深入人心,但贵族资产阶级的专制统治却相当强大;早期的工人运动正在兴起,民族解放运动蓬勃高涨,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还没有诞生……1820年夏季的一个黄昏,雪莱在莱杭郊野散步,听到云雀鸣叫,心有触动而作此诗。 活动2:通过完成“课前预习”,我们还原了诗歌创作的“历史现场”,大家也反复诵读了这四首诗。请问:最让你感动,甚至点燃了你思考人生、积极上进的热情的是哪首诗?请有感情地诵读几句,并能用一两句说说自己的感受。 预设: ①《立在地球边上放号》最让我感动。参差错落的诗行,李白式的惊人想象,从内到外蓬勃而出的力量,青春就是一往无前的激昂。 ②《红烛》最让我感动。“莫问收获,但问耕耘”,红烛就是一种无私无畏的奉献精神。 ③《峨日朵雪峰之侧》最让我感动。向上是攀登者的生命姿态,面对苦难,永不言弃。 活动3:这四首诗与《沁园春·长沙》在形式上有何不同?他们内容上的共同点是什么? 预设: ①《沁园春·长沙》是一首词,属于古典诗词的形式,这四首诗都是新体诗。 ②这四首诗的作者都处于青春年少时期,又都身处黑暗社会,他们彷徨,对现实不满,但又十分关注国家的命运前途,不放弃自己的豪情壮志,更希望能点燃澎湃的青春激情,去追寻理想,拥抱未来。 任务二:抓住重要意象,感受“青春之象” 节奏、意象、诗人个性的表达或思考,是解读新诗的三个主要支架。其中意象是诗歌表情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