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1757144

第2课 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 课件(共27张PPT)

日期:2024-11-27 科目:历史 类型:高中课件 查看:71次 大小:10439357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9
2课,诸侯,纷争,变法,运动,课件
  • cover
(课件网) 第2课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 ———中华文明之起源与奠基 课标要求:通过了解春秋战国时期的经济发展和政治变动,理解战国时期变法运动的必然性;了解老子、孔子学说;通过孟子、荀子、庄子等了解“百家争鸣”的局面及其意义。 公元前356年 商鞅变法 公元前771年 犬戎攻破镐京 公元前770年 平王东迁 公元前476年 春秋结束 公元前475年 周元王元年 公元前221年 秦朝统一 公元前256年 秦灭东周 春秋时期 战国时期 东 周 时空定位———东周之春秋战国 三家分晋 公元前453年 “春秋”:公元前770年———公元前476年,因其时间起止与孔子编订鲁国史《春秋》时间相当得名; 战国:公元前475年———公元前221年,战国取自于西汉刘向所编注的《战国策》。 春秋战国的时代特征 社会转型时期 文明形态:奴隶社会→封建社会 大动荡 大变革 大交融 大发展 大繁荣 国家形态:分裂→统一 社会大变革、政治大动荡 民族大交融、经济大发展 思想大繁荣 名称 西周 东周 土地 直辖 方圆千里 直辖 方圆百里 兵力 直辖 10多万人 直辖 几千人 财力 人口众多 资源丰富 人口所剩无几 财力减少 西周、东周实力变化 天子、诸侯关系变化想象图 一、政治之变 1、王室衰微、礼崩乐坏(宗法分封制逐渐瓦解) 时间:公元前770—前476年 标志:自周平王东迁洛邑至周敬王卒(与孔子编订《春秋》一书时间大体相当,故得名) 春秋五霸:齐桓公、晋文公、宋襄公、秦穆公、楚庄王(另为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吴王阖闾、越王勾践)(先后关系) 特点: 春秋时期 以争夺霸主为主要目的,名义上仍维护西周制度,未将其彻底破坏。 葵丘之盟 春秋时期第一位霸主齐桓公在葵丘会盟时,特别邀请了周王出席,会上还提出了“尊王攘夷”的口号,即尊崇周王室,诸侯不兼并,侵夺外夷地。 礼乐征伐自诸侯出 2、诸侯争霸、战乱频仍 一、政治之变 战国时期 时间:公元前475—前221年 标志:三家分晋、田氏代齐至秦统一六国(各国混战不休,故称战国,把战国作为时代名称,始于汉代刘向的《战国策》) 战国七雄:齐、楚、秦、燕、赵、魏、韩(并存关系) 特点: 三家分晋:晋国被韩、赵、魏三家列卿瓜分的事件。 秦国统一战争,指秦国消灭其它六个诸侯国、完成中国统一的战争。 以兼并为主要目的,注重争夺地盘和人口,分封制宗法制走向崩溃。 礼乐征伐自大夫出 一、政治之变 2、诸侯争霸、战乱频仍 【探究】结合春秋战国时期列国纷争,简要解释“礼崩乐坏”。 葵丘之盟 是指西周制定的统治秩序走向崩溃。表现为: 经济上,井田制逐步解体,小农经济发展;政治上,列国纷争,诸侯、卿大夫普遍僭用礼乐,嫡长子继承制多不能施行,分封制、宗法制和礼乐制遭破坏;社会上社会秩序混乱,道德风尚败坏。 三家分晋 秦灭六国 礼崩 乐坏 春秋战国列国纷争的不同 春秋时期 战国时期 目的:争霸。 以尊王为旗帜的贵族争霸战争(注重战争礼仪) 目的:兼并。 以统一为目标攻城略地的兼并战争。 一部春秋战国史,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是一部国家间战争史。在长达400多年的时间里,爆发了上千次国家间战争。所有的诸侯国和王国都反复卷入战争之中,现存的文献和文物记录了其中762次国家间战争。 ———王日华《春秋战国时期国家间战争相关性统计分析》 政治之变:华夏认同 【思考】对比两图,找到变化并解释原因。 春秋形势图 战国形势图 诸侯国变少:局部统一 修建长城:交流、冲突 部族减少:融入华夏 一、政治之变 1、王室衰微、礼崩乐坏(宗法分封制逐渐瓦解) 3、华夏认同,民族交融 2、诸侯争霸、战乱频仍 3、民族交融,华夏认同 华夏认同概念:“华夏”连称,本义指衣冠华美又重礼仪。华夏作为文化、政治实体,在春秋战国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