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1759533

高中班会 家庭心育 基于沟通分析理论的高中生互补式亲子沟通模式构建

日期:2024-11-21 科目:班会 类型:高中素材 查看:83次 大小:13903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1
沟通,高中,班会,家庭,心育,基于
  • cover
家庭心育 | 基于沟通分析理论的高中生互补式亲子沟通模式构建 · 摘要 · 良好的沟通是和谐亲子关系建立的重要途径,也是培育高中生健康人格的重要条件。从沟通分析理论的自我状态层面,剖析了两个亲子沟通案例,探讨高中生亲子沟通中的交错式和隐藏式沟通所带来的问题,探寻构建互补式亲子关系的方法,促进高中生和谐亲子关系的建立和健康人格的发展。 01 自我状态的概念 美国心理学家艾瑞克· 伯恩(Eric Berne)于20 世纪 50 年代创立了沟通分析理论(TransactionAnalysis,简称 TA 理论)。TA 是一种人格理论,自我状态的概念便来源于此[1]。自我状态是一种前后一致的感受、经验模式,并且该模式与一种前后一致的行为模式直接相关。每个人在不同的情境中会有不同的自我状态,个体在每一种自我状态下有具体的感受,以及可观察、能描述的语言和行为。相较于精神分析学派的本我、自我、超我的观念,自我状态的内涵更具体和丰富,即个体一整套相关的行为、信念和感受,是个体的部分人格表现[2]。沟通分析理论认为每个人的人格包括三种不同的自我状态,分别是父母自我状态(Parent State)、成人自我状态(Adult State)和儿童自我状态(ChildState),因此,自我状态理论也被称为 PAC 理论[3]。当个体的三种自我状态相对平衡时,个体的社会适应性较好;当这三种自我状态分布不均衡或产生混乱时,个体就会产生不适应行为,影响个体的人格、心理、社会适应等。所以,自我状态理论也可用于帮助个体发现自身成长问题,拥有健康的心理。 02 自我状态的结构分析 父母自我状态指个体从父母处习得的观念、行为、态度、方式、语言等[1]。儿童时期父母的思维方式、行为模式、价值观念等会对个体产生重要影响并被模仿和沿用,处于父母自我状态中的个体,在行为、想法和感受等方面都会表现得像自己的父母,常以命令式、指责式、主观式的权威者形象出现。父母自我状态包括控制型父母自我(CriticalParent, 简称 CP) 和照顾型父母自我(NurturingParent,简称 NP)。控制型父母自我表现得有主见、有原则,以自我为中心,常常以严格的标准要求他人,喜欢命令或训斥他人,控制他人的欲望强烈;照顾型父母自我表现为能更多地为他人着想,能倾听并回应诉求,常常鼓励、安慰、关怀和照顾他人。 成人自我状态是指以客观、冷静、成熟的态度来思考和解决问题的状态,表现为重视理性思考、尊重事实、敢于承担责任,高效合理地解决问题[1]。当个体的年龄增长、经验增加,判断力和思维能力不断增强,成人自我状态在人格中的占比会逐渐增加,使个体思维模式和行为方式给人以理智、成熟、稳定的印象。 儿童自我状态指个体对童年时期的经历、感受、情绪、行为的记忆,一般和父母相关。处在儿童自我状态的个体会表现出自己小时候的行为特点,可能是幼稚、叛逆、易生气、情绪不稳定的,也可能是依赖、顺从、感性的,还可能是好奇、探索的等缺乏理性的状态[2]。儿童自我状态包括自由型儿童状态(Free Child Mode,简称 FC)和适应型儿童状态(Adapted Child Mode,简称 AC)。自由型儿童状态的个体经常表现得无拘无束,表达并满足自己的需求与欲望。适应型儿童状态则表现得服从、听话、妥协,以此满足他人需求,得到他人的认同和赞赏,不轻易表达自己的真实情感。 沟通分析理论的三种自我状态各有不同的特征,但没有好坏之分。父母自我状态帮助个体遵 守规范,与社会融洽相处;成人自我状态帮助个体应对问题并在社会中存活下来;儿童自我状态让个体有适应性和自由性。三种自我状态只有保持平衡,个体才能有和谐、健康的人格,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个体在多数情况下只能有一种占优势的自我状态[3]。自我状态的能量恒定假说认为,每一种自我状态都具有一定的精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