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1769750

教科版科学 二上 2.4 《神奇的纸》课件+教案(表格式+教学反思)+素材

日期:2025-04-11 科目:科学 类型:小学课件 查看:58次 大小:70431727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0
教案,反思,教学,格式,教科,课件
    教科版小学科学二年级上 《神奇的纸》教学设计 课题名 神奇的纸 核心素养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目标: 1.材料经过加工、改造、优化后其性能会发生改变。 2.性能得到改变与优化的材料可以用来制作具有一定功能的物品。 科学探究目标: 1.能对普通的纸进行简单加工与改造,比较纸在改变前后的变化。 2.能用语言描述纸折叠前后的变化。 科学态度目标: 1.发展加工、改造材料的兴趣。 2.尝试多角度、多方式地认识材料。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1.了解材料会随着人类的需求而不断改进。 教学重点 1.材料经过加工、改造、优化后其性能会发生改变。 2.性能得到改变与优化的材料可以用来制作具有一定功能的物品。 教学难点 1.能对普通的纸进行简单加工与改造,比较纸在改变前后的变化。 2.能用语言描述纸折叠前后的变化。 教学方法 讲授法、示范法、讨论法、练习法、任务驱动法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热水、塑料杯、食用油、刷子、滴管、瓦楞纸箱、瓦楞纸杯、瓦楞纸杯套。 学生准备:普通纸、字典、重物(订书机)、学生活动手册。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1.教师提问:普通的纸有什么特点? 学生根据已有经验回答。 教师小结:轻、薄、光滑等。 教师追问:纸的用途有哪些? 学生进一步思考并回答。 教师小结:能在上面写字、画画等。 教师谈话:我们能让纸有更多神奇的本领吗? 【设计意图】 通过一连串简单的科学问题,充分调动学生已有的认知经验,引领学生分析纸的特点、交流纸的作用,为接下来引领学生对这种材料进行加工改造,改变它的性能做好铺垫。 二、探索新知 1.教师谈话:叠一叠,看看纸发生了哪些神奇的变化。 播放视频———叠一叠。 学生观看视频,了解叠纸过程,并动手操作。 2.出示活动记录单。 教师谈话:观察纸的侧面,画出它的形状。 学生观察并完成表格的填写。 教师小结:普通纸的侧面是一条线;瓦楞状纸的侧面像是波浪。 【设计意图】 折叠看似简单,但是实际上对学生来说还是有一定难度的,所以需要教师通过示范和指导,引导学生折出符合实验要求、便于实验操作的瓦楞纸,为接下来的活动做铺垫。 3.教师提问:用手在普通的纸和瓦楞状纸上面按一按,感觉一下有什么不同? 学生展开小组活动,记录发现,并分享交流。 教师小结:普通纸平整、无弹性,瓦楞状纸曲折、有弹性。 4.教师提问:动手试试,在这两种纸上放同一种物品。结合你观察到的现象,说一说发现了什么? 学生展开小组活动,记录发现,并分享交流。 教师小结:普通纸放上订书机后,纸凹陷,无法托住; 瓦楞状放上订书机后,纸保持原样,可以托住。 5.教师提问:杯中装热水,分别把两种纸贴在杯子壁上,隔着纸摸一摸,说说有何不同? 学生展开小组活动,记录发现,并分享交流。 教师小结:普通纸摸起来比较烫手,瓦楞状纸摸起来不太烫手了。 【设计意图】 以任务为抓手,巧用“工具”帮助学生明确开展实验的方法,明确实验中的注意事项,实现了对学生操作技能、精确意识的培养。通过实验,学生发现普通纸折叠成瓦楞纸后承载弹性、承载重物等都发生了变化。 6.教师提问:折叠前后,纸有什么变化? 小组思考,记录观点,并分享交流。 教师小结: 普通纸是平平的、光滑的,放一块橡皮就塌了。 叠成瓦楞纸后按上去是粗糙的,能够弹回,可以放很重的物品。 虽然形状改变了,但它仍然是纸。 7.教师提问:纸箱、纸杯、杯套为什么要用瓦楞状的纸? 小组思考,记录观点,并分享交流。 教师小结:瓦楞纸起到支撑保护物体、防滑、隔热的作用。 8.教师提问:想让一张普通的纸不吸水,你有什么好方法吗? 学生思考并展开小组讨论。 教师播放视频———不吸水的纸,揭秘答案:刷油。 【设计意图】 通过小组讨论的环节,一是帮助学生整合对瓦楞状纸零散的认识,构建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