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课件网) 一、中华文化的发展历程 (一)起源与奠基:先秦时期(原始社会到秦统一) 1、原始社会:多元起源,中原华夏族率先成为核心,并向四周辐射,推动着多元一体中华文化的形成 2、西周时期:提出“敬天保民”思想并建立了以人为中心的礼乐文明 3、春秋战国:①内迁的戎狄蛮夷逐渐融入华夏族,初步形成共同血缘和文化认同; ②孔子对西周礼乐文明进行多方面阐述,儒家文化的思想核心形成; ③百家争鸣,成为后世思想文化发展的源头; (二)发展:秦汉到明清 1、秦汉时期:文化由多元走向一统 ①秦朝建立起统一多民族国家,推崇法家学说; ②董仲舒融合阴阳、黄老、法家思想形成汉代新儒学。汉武帝独尊儒术,确立儒学正统地位,儒学成为两千多年来中华传统文化的主流。 2、魏晋到隋唐:民族交融、中外文化交融 随着汉代佛教传入和道教兴起,传统儒学受到挑战,同时也促进了儒学的创新与发展,中华传统文化呈现出儒、佛、 道交融景象; 3、宋元:哲学化、思辩化;世俗化、平民化 ①儒佛道学说相互渗透,吸收佛道思想阐释儒学的理学形成。理学丰富了中华文化的理论思维(哲学化),但宣扬封建礼教,压抑人性。 ②伴随商品经济发展,文化逐渐世俗化、平民化,如宋词、戏曲、话本等; 第1课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与特点 1 4、明清:①明清之际进步思潮:提倡个性自由;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等批判理学, 抨击封建专制,倡导工商皆本、经世致用; ②君主专制高度发展,文字狱愈演愈烈,钳制思想,禁锢中华文化发展; (三)转型:晚清以来(1840年以来) ①西学东渐:向西方学习以救亡图存逐渐成为近代中华文化的潮流; ②五四运动后,马克思主义传播,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推动中华文化进步; 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特点 ①起源于发展具有本土性; ②文化的多样性; ③包容性; ④凝聚性; ⑤连续性; 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 ①民本思想,重视以人为本; ②崇尚天人合一,道法自然; ③提倡爱国,追求家国情怀; ④崇德尚贤,推崇天下为公; ⑤崇尚自强不息,厚德载物; ⑥主张和而不同; 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 ①是中华民族发展的内在思想源泉和精神动力; ②影响着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 ③维护统一多民族国家; ④为治国理政和道德建设提供借鉴; 第1课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与特点 2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原因? 政治:中央集权下国家统一、科举制为代表的选官制度发展完善; 经济:高度发达的农耕文明奠定物质基础; 思想:①统一的文化政策推动; ②儒家思想主导地位的确立; ③中华文化自身的优势,具有包容性、凝聚性、连续性; 民族:民族交融推动文化发展; 对外:对外来文化兼收并蓄丰富文化内涵; 其他:①重视教育和史学传统; ②先进人物的传承与创新;(如孔子、朱熹等) 在民族危亡和西方现代文化的冲击面前,中国文化自元典时代就深蕴的忧患意识、变革观念、民本思想等精神传统,转换为近代救亡意识、“变法—自强”思潮、革命观念以及近代民族主义、民主主义等等,推助了中国文化的现代化进程。 ———冯天谕《中华文化史》 中华传统文化具有多样性和统一性相结合的特点。 一方面在传统文化的发展过程中,大一统思想贯穿其中,从秦朝的法家大一统到汉武帝时期“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大一统,再到宋明理学成为官方哲学。 另一方面在统一性中则包含着多样性,例如董仲舒新儒学吸收了道家、法家、阴阳家的思想,程朱理学则吸收了佛道思想,同时每个时期都存在着多个学派。 综上所述可见,中华文明正是在这种多元文化与统一的碰撞与交流中不断发展的。 中华传统文化发展呈现连续性与变革性的统一。 一方面中华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