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都的秋》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故都的秋》是高中语文必修上第七单元第一篇课文。本文是现代散文史上的名篇,感情浓厚,意味隽永,文辞优美。 教学目标 语言建构与运用:品味文章的语言,体会故都的秋的特点。把握作者笔下自然景物的特点,体会散文情景交融、情理结合的写法。 思维发展与提升:理解本文“主观情”与“客观景”的自然融合。体会作者对故都的秋的赞美之情及文中流露出的悲凉、伤感之音。 审美鉴赏与创造:了解郁达夫生平经历,体会故都的秋“清”、“静”、“悲凉”的特点,从而理解作者所展现的审美情趣。 文化传承与理解:体会作者独特的审美情趣,深入挖掘独特的审美趣味下的生命意识。 教学重、难点: 1.诵读品味文章的语言,体会故都的秋的特点。 2.体会作者对故都的秋的赞美之情及文中流露出的悲凉、伤感之音。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一片落叶就是一个季节;一点秋意就是一番心境;一番心境就是一篇文章。自古以来,中国文人似乎都有一种悲秋情结,无数文人墨客用自己的笔、去诠释心中的秋。你能背诵有关于秋的诗词吗? 1.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王维《山居秋暝》 2.万里悲秋长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杜甫《登高》 3.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月胜春朝。———刘禹锡《秋词》 4.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杜枚《山行》 5.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唐·王勃《秋日登洪府滕王阁饯别序》 6.秋风秋雨愁煞人。———秋瑾 7.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毛泽东《沁园春·长沙》 今天,我们携手步入郁达夫先生的散文———《故都的秋》,来品味他笔下那独有的“故都秋味”。 二、解题:文题中“故都”指的就是当时的北平,那为何不以“北平的秋”为题呢? 学生发言,教师小结; 明确:“故都”之“故”有落寞沧桑之意,无比眷恋之情;“故都”更有一种文化的厚重感、历史的沧桑感。“故都”二字意味着北平不再是垂拱天下的政治中心,亦非京都繁华之地,但却是拥有数百年辉煌的历史文化的旧都。“故都”与“秋”所组合的标题,既让人肃然感受到故都的苍凉和凄清,也会很自然地读出作者心中对这座历史名城的珍爱、赞叹及深情的眷恋和向往。 三、捕捉文眼,品“悲凉”之词 1.提问 :本文第一段有一句话概括了故都的秋的总体特点,这就是本文的文眼,请同学们找到并朗读。 2.品析文眼 提问:如果把“可是啊,北国的秋,却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改成“可是啊,北国的秋,却来得悲凉,来得清,来得静。”可以吗?为什么? 明确:不可以。①原句中先说“清”“静”再说“悲凉”,由景到情,由客观到主观,符合认识规律;原句中的“悲凉”放在“清”“静”之后,带有总结意味,因为从某种意义上说,作者表现景物的“清”“静”,而不是艳丽、热闹也有助于表现“悲凉”。②原句中“特别地”强调作者笔下的故都的秋的与众不同,带有很强的个性特点,也带有很浓的抒情意味。 四、紧扣画面,味悲凉之境 1、讨论描写了北国之秋的哪几幅画面? 段落:3—11段集中写秋景。写了五幅图:秋院图、秋槐图、秋蝉图、秋雨图、秋果图(清晨静观图、秋槐落蕊图、秋蝉残鸣图、秋风秋雨话秋凉、秋树奇景图)。 鉴赏《秋晨院落图》: 这幅画面写秋院———听得到青天下驯鸽的飞声。”(这是境的宁静);“细数着一丝一丝漏下来的日光”、“静对着像喇叭似的牵牛花”(这是心的宁静)。“一椽破屋”、“破壁腰”(境的悲凉。) 作者选取了哪些平常的景物来写故都的秋?(“破屋”、“天色”、“驯鸽的飞声”、“日光”、“牵牛花”、“秋草”。) 作者写了哪些秋色?秋色的特点是什么?作者心里会产生怎样的感受?(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