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轮复习框架(知识体系再构建)———古今中外专题(修订版) 第一部分 国家制度和社会治理 专题一 古今中外的政治制度(包括近代旧民主主义革命到新民主主义革命演变) 附:中国历代的变法和改革 一、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形成与发展(君主专制中央集权) 备注 阶段 时期 内容 萌芽 夏 夏启(公天下禅让制———家天下王位世袭制);商(内外服制,松散的联盟,间接控制);西周分封制(权力的分配,贵族等级,层层分封)和宗法制(权力的继承,血缘纽带,嫡长子继承制;大宗和小宗);礼乐制度是维护二者的工具(礼崩乐坏也意味着分封和宗法制的瓦解)。 【注】周天子是名义上的“天下共主”,不是“至尊”,不掌握高度集中(绝对)的权力 【小结】早期政治制度的特征:①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带有浓厚的部族色彩;②君主的权力不是绝对的,原始民主传统对君主权力有制约作用;③等级森严、家国一体;④神权色彩浓厚(西周向民本发展)。 商 西周 春秋战国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分封制和宗法制开始瓦解;战国时期,君主权力加强,郡县制、官僚制等封建政治制度开始产生。 君主专制(相权削弱与皇权增强) 中央集权(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 确立 秦 皇帝制度;三公九卿制 【注】廷议制度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君主的决策失误。 郡县制 (变化:宗法血缘关系———地缘关系;贵族政治———官僚政治) 发展 两汉 西汉武帝后:中朝(尚书、侍中,决策机构,皇帝掌控)外朝(三公九卿制,沦为执行机构)制 东汉:“尚书台”作为行政中枢(中朝尚书权力加强,内朝官向外朝官转化) 西汉:郡国并行制(颁行“推恩令”,设置刺史监察,诸侯国的权力不断被削弱,不再对中央构成威胁。) 东汉:州(监察转变为行政)、郡、县制三级制 (州刺史权力愈大,东汉末年成为割据势力) 魏晋南北朝 三省制 时代特征:士族与皇权共治“王与马,共天下” 州、郡、县三级制 隋唐 三省六部制(中书决策;门下审议;尚书执行) 政事堂→中书门下(三省一体化的趋势) 影响:①体系完整,职责分明,相互制约;②相权一分为三,分割了相权,加强了皇权。③减少了决策失误,提高了行政效率;④标志着中国古代政治体制的成熟,后世基本沿袭。 州、县两级———道(监察转为行政)、州、县三级 (地方节度使权力不断增强,导致藩镇割据) 【注】唐中后期产生藩镇割据,冲击中央集权。但唐朝政权能一直存在,也依托于藩镇间的制衡。 两宋 二府三司制 路、府(州军监)、县 (文官担任地方知州,且州一级增设通判,与知州共同签署文书,彼此制约;) 元朝 一省制(中书省,相权加强) 行省制 强化 明朝 废宰相,权分六部,设内阁(秘书机构,无决策权) 明初废行省,设三司。明清形成省、府、县三级制 督抚制 清朝 军机处(秘书机构,无决策权) 总结 ※中枢权力机构演变的特点:①皇权不断强化,相权不断削弱;②中朝官向外朝官转化;③宰相职位的设置由实位转向虚位;④宰相权力不断分化。 【重点】“内阁阁臣”和“军机大臣”以及“宦官”权力再大,也是出自于皇权的延伸。 ※中国古代地方政治制度演变的特点及影响 (1)特点:①中央与地方的矛盾始终存在;②地方权力削弱,中央权力加强;③地方行政制度不断完善。 (2)影响:①积极性: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发展和完善,在征发赋役以及管理地方的治安方面发挥了良好的作用;将地方权力集中于中央,保证了多民族封建国家的统一和封建经济的发展;②消极性:中央集权过度强化,造成了地方官对中央和君主的绝对依赖;地方没有相应自主权,难以发挥管理的实效。 二、中国近代至当代政治制度的演变(包括近代旧民主主义革命到新民主主义革命演变) 备注 时期 民族危机 阶段特征 救亡图存 阶段特征 1840—1842年 鸦片战争(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