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1797681

第4节 地球板块的缓慢运动(一)教学设计(表格式)

日期:2024-11-22 科目:科学 类型:初中教案 查看:91次 大小:26925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2
4节,地球,板块,缓慢,运动,教学设计
  • cover
教学设计 课程基本信息 学科 初中科学 年级 七年级 学期 秋季 课题 地球板块的缓慢运动(第一课时) 教科书 书 名:义务教育教科书科学教材 -出卷网-:浙江教育-出卷网- 出版日期:2024年9月 教学目标 (一)科学观念 1.了解大陆漂移学说、海底扩张学说和板块构造理论的形成过程。 2.能说出板块构造学说的主要论点,并能用板块构造理论解释某些地形的形成原因。 (二)科学思维 1.通过大陆漂移学说、海底扩张学说和板块构造理论的形成过程,初步领悟假说在科学发现中的重要作用。 2.通过大陆漂移学说、海底扩张学说和板块构造理论的形成过程,树立基于证据和逻辑形成科学理论的意识。 (三)探究实践 1.通过地形轮廓拼图活动,培养观察、分析、获取与处理信息的能力。 2.通过模拟实验认识板块运动的类别及带来的地貌变化结果。 (四)态度责任 1.通过大陆漂移学说、海底扩张学说和板块构造理论的形成过程,初步理解科学、技术、社会、环境的关系,知道认识受客观条件的制约,体会技术对科学的贡献。 2.认识到科学结论的得出,是不断完善、修正和改进的结果。 教学内容 教学重点: 1. 大陆漂移学说的猜想和验证,能建立多样证据的意识。 2. 板块构造学说的主要论点。 教学难点: 能利用板块构造学说解释某些变化的地形。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学活动 教学意图 一、创设情境,新课导入 (观看喜马拉雅发现鱼化石的视频) 【导入】 一万年前,青藏高原曾是一片汪洋。说明其所在地发生了海陆的变迁。这是偶然现象吗?背后的原因又是什么呢?一起走入关于“海陆变迁”的科学史。 通过新闻报道,创设情境,设疑激趣,引发学生探究欲。 二、初识假说 【建立猜想】 18世纪以前,人们普遍认为海陆的位置是不变的。但到20世纪初,德国科学家魏格纳在一次观察中,有了不同发现。这是世界地图的底图,仔细观察一下南美洲和非洲的地形轮廓,发现了什么? 播放:两个大洲地形轮廓图的拼接视频。 据现象猜测:南美洲和非洲,曾经可能是连在一起的。 【思考与交流】 仅凭轮廓相接能否证明这一猜想的正确性呢? 出示两张轮廓吻合但内容不同的纸片,提问:它们原来连在一起吗? 达成共识:并非连在一起。要证实两大洲曾经相连,仅凭轮廓相接说服力还不够,需要寻找更多证据。 【搜集证据】 出示魏格纳搜集到的证据: 1.生物证据:大西洋两岸都有同种的鸵鸟和海牛,而这两种动物既不会飞也不会游泳。 2.地质证据:南美洲和非洲的岩石、古老地层具有相似性和连续性。 3.气候证据:南极洲发现了巨大的煤层,在南非、南美洲、澳大利亚等地发现了冰川沉积。 4.化石证据:舌羊齿是一种适宜在温而偏凉的气候中生存的古老植物。但其化石却广泛分布于非洲、南美、印度、澳大利亚、南极洲等大陆中,这些大陆现有的气候都不适合舌羊齿的生存。 这些资料对原有猜测是支持还是反对呢?根据这些信息,又有怎样大胆的猜测? 根据证据进一步猜测:原先大陆是连在一起的,后来才慢慢分开。 【建立假说】 出示魏格纳大陆漂移假说:3亿年前,所有的大陆曾经是连成一片的“泛大陆”,之后经过分裂,缓慢地移动,逐渐漂移到现在的位置。 引出假说定义:利用经验和已知事实,运用科学思维方法,对未知自然界事物产生原因及其运动规律做出推测性的解释,称为科学假说。 通过看图猜测、动手实践、证据的再探究学习大陆漂移说,使学生体会科学家思维过程,认识到假说对推动科学进步的重要性,明白一个结论的确立,必须有大量证据支持才有说服力,同时感悟魏格纳不畏艰难、持续探索的精神。 三、继承完善 【过渡】 由于魏格纳始终无法科学地解释大陆漂移的动力来源,因此当时的科学界并不接受他的假说。魏格纳逝世后,大陆漂移假说也一度被人遗忘。直至近半个世纪以后。第二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