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1804409

广东省揭阳市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11月期中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

日期:2024-11-22 科目:语文 类型:高中试卷 查看:29次 大小:42851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5
广东省,揭阳市,2024-2025,年高,三上,学期
  • cover
启用前注意保密 广东省2025届普通高中毕业班第二次调研考试 语 文 本试卷共10页,考试用时150分钟,满分150分。 注意事项: 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所在的市(县、区)、学校、班级、姓名、考场号和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将条形码横贴在每张答题卡的“条形码粘贴处”。 作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在答题卡上将对应题目选项的答案信息点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答案不能答在试卷上。 非选择题必须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作答,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卡各题目指定区域内相应位置上;如需改动,先画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答案;不准使用铅笔和涂改液。不按以上要求作答无效。 考生必须保证答题卡的整洁。考试结束后,将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由于地理环境的差异,中国农业自新石器时代开始就形成了南稻北粟的基本格局。但后来粟在北方农业中的主导地位被小麦取代,从而形成了南稻北麦的新格局。这种南北农业格局的变革,主要体现在北方主粮由粟到小麦的变迁上。 关于麦类作物的文字记载,最早发现于商代甲骨文。记载春秋时期史事的《左传》中有多处关于小麦的记载,这至少透露了两点重要信息:一是北方地区已有相当范围的小麦种植;二是出现了以小麦制作酒母的酿酒工艺。《左传》中鲁宣公十二年传文有“麦麹”一词。杨伯峻先生注:“麦麹即今之酒母,用以酿酒者,盖蒸麦以为之,故曰麦麹。”这说明在东周时期,小麦是作为比较主要的粮食作物存在的。小麦在古代中国北方农业中的重要性究竟何时开始凸显,尤其是小麦何时取代了粟的主粮地位,以往学者主要从文献和植物遗存的角度进行考察,存在争议。 20世纪70年代以来,对人骨和动物骨骼的稳定碳同位素分析被引入到考古学研究中,为研究中国古代先民的食谱提供了新方法。这一方法的基本原理是“我即我食”。通过研究这些人类遗体或遗骸,可以让古人“开口讲话”,“告诉”我们他们的食物结构以及与食物相关的信息,从而复原古代社会生活。 北方传统主粮粟和后来居上的小麦,具有截然不同的稳定碳同位素比值(δ13C)。其中粟属于C4类作物,平均δ13C为-12.5‰;小麦属于C3类作物,平均δ13C为-26.5‰。按照碳同位素从食物到消费者胶原蛋白的分馏原理,消费者胶原蛋白中的δ13C值要比食物高出5‰左右。植物中的碳经过人的消化、吸收会转化为骨胶原中的碳。学者对公元前3000年—前2000年(小麦传入中国的年代范围)的不同中国北方遗址人骨的稳定碳同位素比值数据进行了统计,结果表明δ13C值均在-6.3‰到-10.1‰之间,这表明当时人们显然是以粟为主食。 因此,当具有较低碳同位素比值的小麦开始被大量引入北方先民的饮食之后,相应人群的δ13C值必然会出现明显的下降。以此为原理,通过对北方不同时期的人骨进行稳定同位素数据对比,就能够发现小麦开始被大量食用的时间点。虽然水稻也属于δ13C值较低的C3类作物,但是因受自然环境的限制,其在我国北方并不能大规模种植,所以不可能对北方先民的食谱特征产生明显的影响。 讨论小麦重要性的一个重要时间段是在东周(公元前770年—前256年)和汉代,针对中原地区东周和汉代人骨遗存进行的分析测试结果表明,东周先民的δ13C值相比之前数千年首次出现下降趋势,说明中原地区先民的饮食在东周时期开始明显发生变化,这一趋势在汉代仍然持续,小麦的比重继续上升。食物中的同位素积累到消费者骨骼中是一个缓慢的过程,偶尔或者少量食用某种同位素特征不同的食物,并不会影响消费者整体的同位素特征值。东周时期观察到的这种同位素值明显降低的现象,说明此时人们食用小麦的比重和频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