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起课件 专注教学课件制作 家国大义中的生死抉择 ———《屈原列传》《苏武传》群文阅读 教材分析 通过《屈原列传》与《苏武传》联读,理解作者的人生选择和精神内涵,感受作者的家国情怀和担当精神。本课主要抓住“选择”开展教学流程,从“观选择”到“明选择”,再到“悟选择”,最后是联系当下“谈选择”,这样层层递进,深入探究二者的生死抉择。 教学目标 1、把握课文内容,梳理屈原、苏武的人生经历。 2、分析人物形象,细读文本,体悟历史人物选择的艰辛,进而理解人物超越艰辛后绽放的人性光辉。 3、领略屈原、苏武的精神品质,提升对民族文化的认同感,增强文化自信。 教学重难点 领略屈原、苏武的精神品质,提升对民族文化的认同感,增强文化自信。 情境导入: 生与死一直是无数先哲思考的问题,选择生还是选择死,他们有自己的答案。 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孟子 死而不亡者寿。 ———老子 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 ———司马迁 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 ———臧克家 任务情境: 学校国学社拟举办主题为“家国大义中的生死抉择”的专题研讨会。我们班级准备以《屈原列传》《苏武传》中的屈原、苏武作为研讨对象。 今天,让我们回溯历史,对话屈原、苏武,感受先贤的魅力,汲取前行的力量。 任务一:观选择,梳理人物经历 通读《屈原列传》和《苏武传》,从屈原、苏武中选择一位人物,结合课文内容,找出文章中涉及的史实,并按照时间顺序进行整理,梳理出人物的主要人生经历。 通读《屈原列传》,我们发现屈原的一生,大致可以分为五个阶段: 任———疏———绌———迁———投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发现了历史人物在特定情境中的选择: 苏武择生:武留匈奴凡十九岁,始以强壮出,及还,须发尽白。 屈原择死:乃作《怀沙》之赋。……于是怀石,遂自投汨罗以死 任务二:明选择,回到历史现场 小组讨论:历史的评说,见解不一。有人对屈原的怀石投江不赞同,有人对苏武的牧羊北海十九年不赞同,对于屈原和苏武的选择,你是否认同?你会如何评价? 1.如果屈原不选择死,你觉得他有哪些种生的选择? 屈原“生的选择”愿望大征集 归隐田园,不问世事 与世推移,同流合污 效力他国,自我成就 揭竿而起,取而代之 游历山水,放浪形骸 求仙问道,专注长生 2.结合下面的材料,探寻屈原为何弃生择死? 洪兴祖《楚辞补注》: “屈原,楚同姓也。同姓无可去之义。” “楚无人焉,屈原如去国,则楚必从而亡。” “屈原虽被放逐,又徘徊而不去楚,其意是生不得力争强谏,死犹冀其感。” 楚国背景: 历史背景:时代洪流无法阻挡。 楚国内部:一切都是颠倒的。怀王疏远,小人离间。 屈原自己: (1)身份;(2)对楚国的眷恋;(3)明志于世 屈原的个人命运浮沉始终与楚国的兴亡紧密相联。他既不肯同流合污,又不肯离开楚国,最终选择以死明志。 3.对于苏武的选择,同学们觉得最难的是什么?假如你是苏武,你可能会因为什么而选择背弃汉朝?请同桌对读苏武与李陵的对话和苏武牧羊相关章节,讨论交流。 (1)妻离子散、家破人亡,国家法令无常,找不到坚守的意义; (2)十九载独在异国的艰难和啮齿难耐的孤独。 4.结合课文,探寻苏武为何弃死择生? 时代背景:汉王朝的中原大一统,接连讨伐匈奴。 苏武自身: (1)自证清白 (2)不屑于投降:两次招降都不曾妥协 (3)彰显气节 任务三:悟选择,胸怀家国大义 生与死,从来就不是一件小事,对于生死的抉择,恰恰折射了人物品格的高下。请同学们分别补充屈原、苏武的人物名片。 屈原:才能卓越、光明磊落、矢志不渝、心忧祖国、坚持自己的政治主张和人生信念。具有崇高的人格和伟大的爱国精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