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181109

《小石潭记》学案

日期:2025-10-19 科目:语文 类型:初中学案 查看:61次 大小:24315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3
小石潭记,学案
  • cover
小石潭记 学案 第 1 课时 学习目标 1、 了解作者、作品常识,积累常见的文言实词、虚词,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2、能正确流畅地朗读课文,把握重点语句的翻译,疏通文意,初步背诵课文。 学习重难点 能正确流畅地朗读课文,把握重点语句的翻译,疏通文意,初步背诵课 学习过程 课前导学 1. 作者:柳宗元(773―819),字子厚,河东(今山西永济县)人,唐代中期杰出的文学家、思想家,唐宋八大家(韩愈、柳宗元、欧阳修、曾巩、王安石、苏洵、苏轼、苏辙)之一。他与韩愈齐名,并称“韩柳”,都是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和奠基人,对当时文风的改革、散文的发展起过重大的推动作用。他所写的游记散文,往往借景抒情,以寄托自己政治上不得志的悲愤。 2、写作背景 由于永贞革新失败,柳宗元于唐顺宗永贞元年被贬到永州任司马。永州当时是一个荒僻未完全开化的地区。但永州山脉起伏.丘壑幽深.河川纵横,风景雄奇美丽。 由于政治上的失意,无法施行自己的抱负,他的精神极为痛苦、悲愤、忧郁。 作为贬官,柳宗元在永州有职无权,无所事事,于是有时间出游。为排解内心的愤懑痛苦之情,柳宗元常常不避幽远,游山访水,寄情山水。并通过对景物的具体描写,寄寓自己的不幸遭遇,成为后世写作山水游记的楷模。 在永州期间,柳宗元共写了八篇知名的山水游记,后人称《永州八记》。这八篇游记各自成篇,但前后连贯,构成一个整体,展现出永州美丽的山光水色。《小石潭记》是《永州八记》中的第四篇,原题是《至小丘西小石潭记》,》描述了一个清幽宁静的小石潭风景。 3、 学法指导:文言文阅读的具体方法包括,留、删、补、换、调、变。   “留”,就是保留。凡是古今意义相同的词,以及古代的人名、地名、物名、官名、国号、年号、度量衡单位等,翻译时可保留不变。   “删”,就是删除。删掉无须译出的文言虚词。比如“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沛公的侍卫樊哙。“者也”是语尾助词,不译。   “补”,就是增补。(1)变单音词为双音词;(2)补出省略句中的省略成分;(3)补出省略了的语句。注意:补出省略的成分或语句,要加括号。   “换”,就是替换。用现代词汇替换古代词汇。如把“吾、余、予”等换成“我”,把“尔、汝”等换成“你”。   “调”就是调整。把古汉语倒装句调整为现代汉语句式。主谓倒装句、宾语前置句、介宾后置句、定语后置句等翻译时一般应调整语序,以便符合现代汉语表达习惯。   “变”,就是变通。在忠实于原文的基础上,活译有关文字。如“波澜不惊”,可活译成“(湖面)风平浪静”。 课堂助学 (一)导入新课 张继考试落第,满怀失意时写下了不朽的名篇《枫桥夜泊》;蒲松龄科场失意,生活困顿,著成“力透纸背、入木三分”的《聊斋志异》;柳宗元被贬永州,困顿失意中寄情山水,写成了不朽的《永州八记》。今天让我们走进八记之一的《小石潭记》,领略秀美风光,体会作者的感情。 (二)朗读课文,排除字词障碍 1、听课文范读,排除字词障碍 悄 怆( ) 篁( )竹 清洌( ) 为坻( ) 为屿( ) 翕( )忽 为嵁( ) 差( )互 寂寥( ) 幽邃( ) 2、自由地朗读课文,做到准确、流利 3、指名朗读,其他学生倾听,并指出其朗读存在的问题 4、学生齐读,教师指导:读准字音、吐字清晰、声音洪亮;读出节奏、停顿正确。 (三)再读课文,疏通文意 1、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 译文: 簧竹: 。乐: 。心乐之: 。 2、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洌。 译文: 伐: 。尤: 。清洌: 。 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 译文: 以: 。为: 。坻: 。屿: 。嵁: 。 4、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译文: 翠蔓: 。蒙: 络: 摇: 缀: 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