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一 政治智慧———中国古代国家治理的政治理性 中国古代的政治、法律、选官制度,经过长期的历史积淀,形成了极为丰厚的内容,并且在历史演变中具备了高度的自洽性,能够不断自我修复完善并自我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完善的制度体系,可以对包括皇帝在内的人的因素形成一定的制约。从技术和操作性上看,古代的这一制度体系,比较有效地维持了统治秩序的稳定,有利于在统治集团中吸纳社会精英,形成较高素质的官僚队伍,其中有些方法和措施,如政府机构的权力配置与相互制约、科举选官的操作方式等,已经达到了非常精致的程度,不乏可供现代参考借鉴的成分。 ———张岂之《中国历史十五讲》 一、中枢机构———从三公九卿到三省六部 1.秦汉三公九卿 名称 主要职能 名称 主要职能 丞相 协助皇帝 太尉 管理军事 御史大夫 监察百官 奉常 宗教、礼仪和教化 郎中令 宫中警卫 宗正 皇室宗族 卫尉 宫门警卫 廷尉 司法和首都警卫 少府 皇家财政及官府手工业 典客 少数民族事务 太仆 宫廷车马 治粟内史 国家财政和税收 注解:九卿是国家的行政机构,但郎中令、卫尉、少府、宗正等都是主要处理皇家事务的,体现了家国同构的色彩。 2.隋唐三省六部 名称 主要职能 名称 主要职能 中书省 草拟和颁发皇帝的诏令 门下省 审核政令 尚书省 执行国家的重要政令 吏部 考核、任免四品以下官员 户部 财政、国库 礼部 贡举、祭祀、典礼 兵部 军事 刑部 司法、审计事务 工部 工程建设 职权划分特点:皇室与政府的职权划分逐渐明确,家天下的色彩明显弱化(家国相分)。 3.发展趋势 从家国一体到家国相分、从领袖制到委员制。 三省体制的形成,反映了决策合理化的进程。在三省体制下,决策不再是单纯的皇帝个人行为,皇帝的最后决定权包含在政务运行的程式中。原来宰相的谋议也演变为议决而不仅是皇帝决策时的参考。决策也根据性质和重要性的不同,分化为若干层次,分别由皇帝、宰相和各级机构来完成。 ———吴宗国《中国古代官僚政治制度研究》 【小结】三省六部制 三省之间的分工是在国家政务裁决和执行不同环节上的分工。三省都是在不同角度参与最高决策的中央行政机构。 1.特点 (1)相权三分,相互牵制;(2)分割相权,加强皇权;(3)职责明确,提高效率;(4)协商政务,集思广益。 2.历史影响 (1)分割了相权,加强了皇权;(2)三省分工明确,提高了办事效率;(3)有利于防止权臣专权,减少政治腐败,减少决策的失误,保证政治清明;(4)标志着中国古代政治体制的成熟;(5)对后世影响深远。(尤其是六部制) 二、央地关系———从内外失衡到轻重相维 1.唐朝:外重内轻 唐睿宗(李旦710年登基)景云年间,为了应对边防危机,始设节度使,形成新的边防体制,唐玄宗时期在边境地区广泛推行节度使制度,促成“开元盛世”,但节度使掌握军事、行政、财政大权,为“安史之乱”和藩镇割据埋下了隐患。 710年,唐睿宗李旦登基,改年号为“景云”。其时,吐蕃、突厥、契丹等与唐关系紧张,以前采取的临时任命将领率兵出征的办法,已难以应对边境危机。景云二年,唐朝派出河西节度使,募集军队,驻守河西走廊,“自此始有节度之号”。712年,唐玄宗正式即位,随后十余年间,节度使制度在边境地区广泛推行,十三道增为十五道。这些制度成为“开元盛世”的重要保证,也给唐玄宗晚年的政治动荡埋下了隐患。 ———摘编自白钢主编的《中国政治制度通史》等 2.宋朝:内重外轻 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举措 (1)收精兵:杯酒释兵权;统兵权与调兵权分离(三衙统兵,枢密院调兵);实行更戍法(兵无常帅,帅无常师);强干弱枝,守内虚外。 (2)削实权:废节度使,文官任知州,设通判监督。 (3)制钱谷:设转运使,将地方财税转运至中央。 3.元朝:轻重相维 元代行省并非单纯的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