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1828566

初中语文九上第六单元整体教学设计

日期:2025-04-04 科目:语文 类型:初中教案 查看:100次 大小:10520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1
初中,语文,第六,单元,整体,教学设计
  • cover
九上第六单元整体教学设计 【确定主题】 统编版初中语文教材第六单元选取了中国古代白话小说的典范之作,其中有三篇课文来自四大名著。作者在有限的篇幅内塑造了众多人物形象,情节曲折,引人入胜。为了让学生在课堂上集中精神短时间内完成梳理故事情节,分析人物形象,感知小说主题的学习任务,尝试用“一字立骨”法设计学习活动,提高课堂效率。 【学习目标】 1.在阅读四篇课文的基础上,能够把握全文“文眼”,围绕文眼分析人物形象。 2.通过分析人物形象,结合背景,探究人物性格的形成原因,理解小说主题,为文中人物发声。 【核心任务】 以朋友圈发文案的形式为文中人物发声。 【任务分析】 想要完成这一核心任务,首先要充分了解文章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从而选择你要代言的人物和内容。其次在结合背景理解小说主题的基础上,围绕命运、理想、社会问题方面设计深度发声内容。 【学情分析】 古代白话小说是学生第一次接触,课文篇幅较长,人物较多,一时间难以进行有效阅读,并且文中夹杂很多文言和方言词语,学生可能会有一些阅读障碍,故事内容也是节选,学生对前因后果没有了解。所以这一单元的课堂教学要注重效率,如何提高学生的求知欲,拉近与古典小说的距离是不得不思考的问题。 【学习系统】 第一课段:2课时,单元导读课 (1)了解作家作品,简介四大名著,初识古典小说。 (2)积累本单元重点词语,感受古今词义的变化。 第一课时 学习过程: 1.自主阅读勾画文中不认识的词语,同伴分享,互助学习。 2.词语识记,以游戏闯关的形式进行当堂检测。 3.教师讲解重点难记词语。 4.用课后“读读写写”词语组合造句,句义要与课文内容相关。 第二课时 1.播放四大名著的简介视频。 2.结合课下注释自主整理作家作品的笔记。 3.简介章回体小说的特点,展示书目,感知文体特点。 第二课段:6课时,精读课文 1.精读课文,提炼“文眼”,围绕“文眼”分析人物形象。 2.结合背景,探究人物性格形成的原因,理解小说主题。 3.选择你心仪的人物,设计朋友圈文案,可以图片加文字的形式发声。 第一课时《智取生辰纲》 学习过程 1.把文中主要人物加入进去,改写题目,同伴互讲故事。 2.智商大比拼。故事突显一个“智”字,小组合作,找出能体现吴用之“智”和杨志之“智”的故事情节,小组PK,看谁的智商值更高。 3.小组PK分数低的小组要合作表演黄泥岗的故事情节,再次感受吴用计谋的精妙。 第二课时《智取生辰纲》 学习过程 1.自行在文中批注杨志、老都管的人物形象。 2.思考探究吴用之智谋能够成功施行的原因,对比分析杨志失败的原因,学习文中双线并行的结构形式。 3.补充杨志在《水浒传》中的故事情节。探究杨志失败是偶然还是必然?结合文中歌词,感受阶级矛盾的尖锐,结合社会背景,设计朋友圈文案,为杨志发声。 第三课时《范进中举》 学习过程: 1.通读课文,提炼文眼“变”。简述文中人物前后的主要变化,感受文中对比手法的妙用。 2.表格梳理范进中举前后自身,境遇和周围人物的变化,说说范进是一个怎样的人。 第四课时《范进中举》 学习过程: 1.自行批注作者在塑造范进这一人物时所用的描写方法,感受细节描写在文中的作用。 2.你认为范进是可怜的、可笑的还是可悲的?他的行为举止接近病态,这种病态是怎么表现出来的?感受夸张手法在讽刺小说中的重要作用。 3.范进的病态归根结底是由什么造成的?补充明朝科举制度的资料,理解小说主题。设计朋友圈文案,为范进发声。 第五课时《三顾茅庐》 学习过程: 1.通读课文,勾画文中主要人物,结合题目概述故事内容。 2.诸葛亮最终出山的原因是什么,是什么打动了他?提炼刘备的“诚”。 3.刘备的诚意是怎么表现出来的?关羽和张飞分别是什么样的人?他们对刘备形象的塑造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