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课件网) 第四节 地球的圈层结构 地球的 内部圈层结构 01 目前,世界最深的矿井不超过3千米 最深的钻井,不过12千米 地壳运动能掀起地下20—30千米的物质到地球表层 火山喷发能将地下几百千米的岩浆泛到上层,但最深不超过450千米 地球的平均半径是6371千米 1、地震波 2、不连续面 3、地球的内部圈层结构 学习目标 4、地球的外部圈层结构 5、各圈层的作用及其之间的联系 地震波 当地震发生时,地下物质受到强烈的冲击会发生的弹性震动,并以波的形式向四周传播,这种弹性波就叫地震波 。 纵波(P波)和横波(S波) 分类 特点 传播速度 所经物质状态 纵波 较快 固、液、气 横波 较慢 固 纵波和横波的传播速度, 都随所通过的物质的性质而改变 共性 特性 横波(S) 纵波(P) 上下颠簸 左右摇晃 纵波横波的传播特点 先上下颠簸,后左右摇晃 只有上下颠簸 当地震发生时,人们的感觉是什么样的?为什么? 当地震发生在海洋时,又是什么情况? 思考 如何知道地球内部的样子呢? 地震波 地壳 莫霍界面 古登堡界面 速度 km· 15 12 9 6 3 0 1000 深度/km 2000 3000 4000 5000 6000 纵波(P) 横波(S) 内核 外核 下地幔 上地幔 软流层 33 2900 不连续面 地震波在某一深度,传播速度突变,波速突变的面 速度增大 纵波变慢 横波消失 在莫霍界面和古登堡界面附近, 地震波的波速发生突然变化,这说明了什么问题? 说明莫霍界面和古登堡界面上下的物质性质发生了变化, 由此可将地球内部划分出若干个圈层 2900千米 古登堡界面2900千米 (地幔与地核分界线) 外核 内核 液态 固态 莫霍界面33千米 (地壳与地幔分界线) 地壳 软流层 岩石圈 上地幔 熔融物质 下地幔 地球的内部圈层结构 地壳和上地幔顶部(软流层上部),平均厚度100Km。 岩石圈 岩浆发源地 厚度约3400Km 主要成分:铁镍等金属 外核与地球的磁场形成有关 厚薄不均,平均厚度约17千米, 大陆厚(39-41千米) ,最厚处70千米,海洋薄(5-10千米)。 读“地球圈层结构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示地球圈层结构中,内部圈层c、d的名称分别是 、 ,它们之间的界面是 ,该界面的深度在陆地上比海洋上 (填“深”或“浅”),请简要说明判断理由。 (2)c和d顶部的地球圈层合称是 ,其位于 层之上,d以下的圈层界面名称是 。 (3)近年来,我国采用三维地震勘探技术,在渤海湾等海域陆续发现总储量逾数10亿吨的大油田。根据地震波传播规律,在通过含油层时,传播速度发生明显变化的地震波是 ,请简要说明你的判断理由。 横波(S波) 地幔 莫霍界面 深 岩石圈 软流 古登堡界面 陆壳比洋壳厚 横波不能通过液体,所以在通过含油层时波速会发生明显变化。 地壳 地球的 外部圈层结构 02 大气圈 水圈 生物圈 地球的外部圈层 大气圈使得地球温度变得和缓; 提供生物生存所必需的氧气; 大气圈中的各种天气现象与人类生活密切相关。 大气圈 悬浮物 气 体 氧 21% 氮 78% 组成:海洋(主体)、陆地上的河流、湖泊、沼泽、冰川、地下水等;最活跃的自然环境要素,连续但不规则。 作用:在地球表面物质迁移和能量转换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不可或缺。 水圈 概念:地表和近地表各种形态水体的总称 概念:是地球表层生物的总称 分布:存在于水圈(全部)、大气圈(底部)、岩石圈(上部) 生物圈 生物从环境中获取物质和能量; 促进太阳能的转换; 改变大气圈和水圈的组成、改造地表的形态等。 生物圈 水圈 岩石圈 大气圈 各圈层间的联系 相互联系 相互渗透 共同构成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自然环境 整体性 读材料,回答问题: (1)地球外部圈层中,厚度最大的是 ,连续而不规则的圈层是 ,其范围渗透到其他圈层之中的是 。 (2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