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课件网) 新课导入 明朝南京玄武湖湖心,有5个小岛。洪武初年,在湖心旧洲岛上修建了9间库房,安放30个档案架,用来存放户籍册“黄册”。到明朝后期,库房已达到667间,遍布5个小岛,收贮黄册153万多本。收贮黄册的玄武湖成为明朝的禁地,由户部派官员专门管理,一般人不得轻易进入。对封建国家而言,赋役是国家财政的根本,而户籍是赋役征发的依据,因此历代王朝都非常重视户籍的编制和管理。 【学习目标】 了解中国古代以赋役征发为首要目的的户籍制度,以及有代表性的基层管理组织; 知道中国古代王朝在社会救济和优抚方面采取的重要措施; 本课线索 第 部分 壹 历代户籍制度演变 概念解释 户籍制度是随着国家的产生而形成的一种社会制度,是与土地直接联系的以家庭为本位的一种人口管理方式。这一制度萌芽于商代,确立于秦汉,经历代发展,至隋唐时已形成完善的体系。 户籍制度主要包括两方面内容:登记制度与管理制度。是统治阶级稽查户口、征收赋税、调派徭役、维护统治秩序的依据和重要的管理手段,也是国家对老百姓进行经济上和人身上控制的重要途径。(核心:对人口的占有与支配) 思考:为什么历代政府高度重视户籍的编制与管理? ①掌握人口变动情况,征发赋税徭役(根本目的) ②维护社会安定,巩固统治 ③限制人口流动,维护等级特权 (一)萌芽:商周时期 我们从甲骨文的记载可以得知,早在商代,就已进行了人口登记。当时以人丁为基本登记单位,目的是为了征集士兵,目的比较单一。这种户籍登记制度被称为“登人”制度,是户籍制度的最初来源。 (二)起源:战国时期—大规模制定户籍 战国时期国家大规模编排民户,开始制定户籍 ①秦献公时期: “为户籍相伍”,即以五家为“伍”的办法编排户口。 ②商鞅变法时期: 无论男女,都在政府的簿籍上登记。实行什伍连坐法。 思考:战国时期开始大规模制定户籍的原因? ①加强中央集权,进行争霸战争的需要; ②土地私有制,小农经济的发展。 (三)秦朝———分类登记 实行分类登记制度,除一般百姓的户籍外,还有宗亲贵族的宗室籍、官吏的宦籍、商贾的市籍等。 (四)西汉———编户齐民 历史解释: 编户齐民制度 以户为单位来管理人民,是谓“编户”。同时废除过去封建体制下地方上原有的贵族、长老、族长等地方领袖,所有人统统是皇帝的臣民,是谓“齐民”,总称“编户齐民”。编户齐民对国家的义务:①田租:三十税一; ②人头税:算赋:15-56岁120钱;口赋:7-14岁20钱; ③徭役:每年一个月,并戍边三日,戍边三日不去则交更赋代役;④兵役:一生服役2年。 1)管理: 2)登记: 3)维护: 丞相助管全国户籍工作,各级地方政府也均有专门人员主管户籍。 户是政府征派赋役的单位。百姓编户入籍后,便成了封建国家的“编户齐民”。 政府为掌握人口数,也定期进行人口调查。 问题思考: 如何评价汉朝的编户齐民制度? ①有利于国家征收赋税,提供稳定的兵源; ②削弱贵族势力,增强国家的人口控制,有利于社会稳定; ③但也成为农民沉重的负担,影响了正常的农业生产和生活。 (五)东汉———户籍散乱 原因:战事频繁,人口流动加剧,豪强地主与国家争夺人口。 (六)魏晋南北朝———黄籍”和“白籍”,“土断” 朝代 户籍制度 西晋 东晋 南朝 西晋短暂统一中国,重建户籍,以黄纸登记户主姓名、年龄、家庭情况,装订成册,称为“黄籍”。 政府对南方土著居民仍然以黄籍进行登记;对从北方南渡而来侨居的州、那、县人口以“白籍”进行登记,不算正式编户,不向白籍人口征发赋役。 东晋后期和南朝,政府为增加赋役,不时将侨居户口编入所居郡县户籍,称作“土断”,使白籍人口土著化,承担赋役。 思考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