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2025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第一单元达标检测 全卷满分150分 考试用时150分钟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司马迁曾言“为人君父而不通于《春秋》之义者,必蒙首恶之名。为人臣子而不通于《春秋》之义者,必陷篡弑之诛,死罪之名”。司马迁认为《春秋》含有大“义”,如果不通此义,就会“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社会秩序将会陷入混乱。“春秋笔法”就是通晓《春秋》大义的关键。 《左传》说:“《春秋》之称,微而显,志而晦,婉而成章,尽而不污,惩恶而劝善。”晋代《左传》研究专家杜预在《春秋左氏经传集解》的序里举例说明,如《春秋·成公十四年》载:“秋,叔孙侨如如齐逆女”“九月,侨如以夫人妇姜氏至自齐”。“叔孙”是族名,先称“叔孙侨如”,因他秋天的那次出行,是奉命出使齐国为鲁国国君迎娶夫人,到九月陪国君夫人回来的时候,作者为了尊重新夫人自然要降低叔孙侨如的地位,因而只称“侨如”,此即“微而显。文见于此,而义起在彼”。 “志而晦”则是用隐晦的文字表达复杂的内容,如宣公七年,“公会齐侯伐莱”,一个“会”字,隐含的是鲁国被迫出兵的事实以及齐侯之霸道无礼。事前没有商量,一方听从另一方命令或者要求而出兵才叫“会”。《春秋》用字极为严格,军队侵入他国,但没有占领,要用“入”,描述两国作战,“侵”“袭”“围”“歼”“克”“追”“取”“灭”,不同的字表达作者对战争性质、情况等不同的看法和态度。当然在《春秋》里,不是所有事都有记录,“为尊者讳,为亲者讳,为贤者讳”贯串全书始终。尽管如此,史官还是要坚持“尽而不污。直书其事”,寓褒贬于客观冷静的叙述之中,以达到惩恶劝善的目的,很难说《史记》的“实录”精神不是受其影响。 太史公曾称颂《春秋》:“约其辞文,去其烦重,以制义法,王道备,人事浃。”作为一种书写风格,春秋笔法以辞意隐约、言简意赅的特点影响后世,古人削竹为简,书写不便,行文不能不注意用语的凝练,没想到竟成了后人学习的榜样,“于是《春秋》书法遂成史家模楷”。到唐初,史学家刘知几根据“春秋笔法”中的“微而显”“志而晦”提出“尚简”原则:“叙事之工者,以简要为主……文约而事丰,此述作之尤美者也。”唐代很多古文运动的提倡者,针对六朝以来泛滥的浮华的文风,也曾大力提倡这一原则,如柳宗元所谓的“稍采取《左氏》《国语》之辞”,指出在文学章法技巧方面从《左传》中汲取养分。对此,同为“唐宋八大家”的欧阳修心有戚戚焉。 他在《论<尹师鲁墓志>》中提倡“简而有法”,并认为“此一句,在孔子六经,惟《春秋》可当之”。欧阳修说:“《春秋》辞有同异,尤谨严而简约,所以别嫌明微,慎重而取信,其于是非善恶难明之际,圣人所尽心也。”故欧阳修从作文到修《新唐书》,都以此为指导原则,由他执笔的《新唐书》本纪部分,字数仅有《旧唐书》本纪部分的三分之一,因而他颇以“事增文省”而自豪,但因其过于“尚简”,以至史实不明,其文“非注不可解”,反落得“求简而得繁”的结果,又遭后人讥贬。 (有删改) 材料二: 孔子讲春秋,着眼于其中的“义”。只有搞明白文字的含义,才可能知晓“经义”为何。但《春秋》里那些干巴巴的记事条文能有什么深刻的意蕴呢 这就要提到“微言大义”的提法。“微言大义”就是“于微言中见大义”。 《春秋》的“义”表现为史官记事的方法、原则及隐藏在文字背后的深层价值观念。作为一部史书,《春秋》的记录者及编辑者的政治观点及好恶都会通过记事的方法、用词反映出来,这也就是后人所谓的“春秋笔法”。比如,对于同一种做法,《春秋》也会根据作者的爱憎采用不同的写法,也就是所谓的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