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课件网) 公元755年,唐朝爆发了“安史之乱”,一时间山河支离破碎,百姓流离失所。有着“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宏伟抱负的杜甫亲身经历“安史之乱”,所作的《三吏》《三别》更真实反映了唐朝末期战争给人带来的苦难。 唐诗三首 1.理解语言背后潜藏的战乱之苦、家国之痛。 2.评价诗歌中忧患苍生、悲天悯人的圣人情怀。 杜甫(712-770),字_____,因居少陵,自称_____,因其做左拾遗、检校工部员外郎,称杜拾遗、杜工部,唐代伟大的_____诗人,被誉为诗圣。有《杜工部集》,与李白并称“李杜”。杜甫生活在唐王朝由盛转衰之时,其诗反映社会动乱和人民疾苦,被称为“诗史”。 代表作有《春望》《三吏》《三别》等。 1.预习课文,完成下列填空。 子美 少陵野老 现实主义 2.掌握下列字音字形。 壕( ) 吏( ) 逾( ) 邺( ) 戍( ) 裙( ) 妪( ) 泣( ) 咽( ) háo lì yú yè shù qún yù qì yè 2.解释下面诗句中标红的词语。 (1)暮投石壕吏_____ (2)妇啼一何苦_____ (3)听妇前致词_____ (4)一男附书至_____ (5)二男新战死_____ (6)惟有乳下孙_____ (7)老妪力虽衰_____ (8)如闻泣幽咽_____ 投宿 多么 走上前去和差役说话 捎信回来 最近 还在吃奶的孙子 老妇 形容低缓、断续的哭声 结合课下注释,试理解《石壕吏》的诗歌大意。 石壕吏 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 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 听妇/前致辞:"三男/邺城戍。 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 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 日暮时投宿石壕村,夜里有差役到村子里抓人。老翁越墙逃走,老妇出门查看。 官吏大声呼喝得多么愤怒,妇人大声啼哭得多么悲苦。 我听到老妇上前说:我的三个儿子戍边在邺城。其中一个儿子捎信回来,说另外两个儿子刚刚战死。活着的人苟且偷生,死去的人就永远不会回来了!家里再也没有别的男人了,只有正在吃奶的小孙子。因为有孙子在,他母亲还没有离去,但进进出出都没有一件完整的衣服。虽然老妇我年老力衰,但请允许我跟从你连夜赶回营去。立刻就去投向河阳的战役,还来得及为部队准备早餐。 夜深了,说话的声音逐渐消失,隐隐约约听到低微断续的哭泣声。天亮后我继续赶路,只能与返回家中的那个老翁告别。 探究一:品味诗歌语言 1.朗读诗歌第二部分,思考老妇人的致词交代了几层意思 从哪些句子可以看出? 2. “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中“如”字用得很含蓄,假如没人哭,作者为何有此感觉?假如有人在哭,那么会是谁在哭呢? 3.“独与老翁别”换成“挥手别老翁”好不好 1.朗读诗歌第二部分,思考老妇人的致词交代了几层意思 从哪些句子可以看出? 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 三层 (1)战争惨烈 (2)家境困难 (3)自请服役 三男邺城戍。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 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 2.“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中“如”字用得很含蓄,假如没人哭,作者为何有此感觉?假如有人在哭,那么会是谁在哭呢? “夜久”二字,反映了老妇一再哭诉、县吏白板威逼漫长过程。“如闻”表明了“泣幽咽”或实或虚。或许儿媳在哭泣,或许老翁在哭泣,或许村民在哭泣,甚而至于诗人也在哭泣。 3.“独与老翁别”换成“挥手别老翁”好不好 不好,原诗“独”字暗示老妇已被带走。诗人日暮投宿,老翁与老妇共同接待,一夜之间,只剩老翁,“独”字表现作者了凄苦、悲愤之情,改后的诗句表现不出这种意思和情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