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塘月色 学习目标 1. 在文本细读的基础上,理解作家的语言艺术。 2. 借鉴作家的语言技巧,丰富自身的言语表达。 教学重难点 1. 在文本细读的基础上,理解作家的语言艺术。 2. 借鉴作家的语言技巧,丰富自身的言语表达。 教学思路 学习任务一:读出语言背后的情感与意蕴 学习任务二:读出文段背后的构思与匠心 学习任务三:读出表达背后的共性与个性 从描摹景物到传递感情 ———《荷塘月色》阅读教学 一、情境创设 同学们好,今天这节课,我们主要聚焦《荷塘月色》中的景物描写,欣赏文章的语言之美。已故著名作家余光中先生,对朱自清先生的这篇《荷塘月色》多有批评,认为这篇文章语言生硬,明喻过多,并不算好,可谓是“浪得盛名”。余先生也是著名作家,他说的到底对不对呢? 今天我们就聚焦景物描写,从语言切入,来一探究竟。学习结束后,请大家根据课堂上的学习收获,写一篇文学短评,回应余光中先生对此文的批评。 这节课我们主要有两个学习目标: 1. 在文本细读的基础上,理解作家的语言艺术。 2. 借鉴作家的语言技巧,丰富自身的言语表达。 为了能更好地实现目标,需要同学们完成几个比较有挑战性的任务。 有没有信心? 学习任务一:读出语言背后的情感与意蕴 我们先从挑战性小的任务开始。 这篇文章描写《荷塘月色》部分的语言,历来为人称道。请从中选择你最喜欢的写景的句子,先和同桌交流,然后再和大家分享。分享的时候,最好说明你喜欢的理由。 生:老师,我最喜欢的写景的句子是, 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因为这个句子用了听觉来写嗅觉,打通了不同的感官。 师:真有眼光。你喜欢的是这篇文章中非常著名的一个句子,你认为这个句子用了听觉来写嗅觉,打通了不同的感官。如果老师把它改成 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歌声似的,可以吗? 生:不可以。 师:为什么这么改了就不好了?他也是用听觉来写嗅觉的。我们一比较就会发现:这个句子之所以精彩,不仅仅是因为朱自清用了听觉来写嗅觉,通感,除了要找到不同感觉的相似之处外,还要看能不能恰如其分地表现对象的特点。朱自清笔下的荷香,是一缕缕的清香,若有若无,那么这样的歌声,就只能是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 生:老师,我最喜欢的写景的句子是, 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盹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儿。这是一个比喻句,用了很多喻体来写荷花,用喻丰富,写出了荷花的美。 师:你也很有眼光,一下就抓住了文章语言修辞的重点。比喻,确实是这篇文章在修辞上一个非常显著的特点,但余光中先生对朱自清先生的比喻,就不太喜欢。他觉得这些比喻都是明喻,不够含蓄委婉,艺术性不高。 接下来,我们顺着刚刚两位同学的思路,先聚焦这个比喻句,尽可能地从多个角度入手,把它读得更丰富些,我们先一起来看一个短句子,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同学们,你们觉得这个比喻句写得怎么样? 生:我觉得写得很好。 师:好,好在哪里? 生:把荷叶比作舞女的裙,写出了荷叶轻柔的特点。 师:还能读得再丰富一些吗?有一定难度了,老师教大家一个方法,品读语言时,我们可以通过改写原句,将改写的句子与原句进行比较的方法,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作者语言的妙处。 例如,我们可以把这句话改成 叶子出水很高,像舞女的裙。通过比较我们会发现: “亭亭”,突出舞女身材的高挑,叶子出水很高,叶子和水面之间起支撑作用的是荷花的茎,纤细又挺直,所以,“亭亭”这个修饰词很重要,对应着前面的句子,写出了荷叶的茎的修长与挺立。此外,舞女是在起舞,她的裙是飘动的,所以用这个喻体,说明此时的荷叶,也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