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1856936

选必一第17课中国古代的户籍制度与社会治理 教学课件(共35张PPT)

日期:2024-12-05 科目:历史 类型:高中课件 查看:55次 大小:4342178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12
选必,社会,PPT,35张,教学课件,治理
  • cover
(课件网) 中国古代的户籍制度与社会治理 《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第六单元第17课——— 历代社会救济与优抚政策 01 03 历代户籍制度演变 目录 CONTENTS 历代基层组织与社会治理 02 01 历代户籍制度演变 历代户籍制度演变 户籍制度是随着国家的产生而形成的一种社会制度,是与土地直接联系的以家庭为本位的一种人口管理方式。户籍制度是统治阶级稽查户口、征收赋税、调派徭役、维护统治秩序的依据和重要的管理手段,也是国家对老百姓进行经济和人身控制的重要途径。 △明朝的黄册 △清朝的户口登记册 历代户籍制度演变 (一)商周时期 萌芽阶段 中国历史上最早对人口进行管理的记录应当从商代开始。甲骨文中,常常出现“登人”的字样,即登记人口的意思。但当时的“登人”,几乎都以人丁为计量单位,而且在甲骨文中经常出现“口”、“人”等字,但却很少出现“户”、“家”的说法,因此后人推测,商周时“登人”,主要目的是为了征集兵丁、组建军队以满足战争的需要,还不具备后代户籍制度所具有的多重功能。 司民掌登万民之数,自生齿以上皆书于版,辨其国中与其都鄙及其郊野,异其男女,岁登下其生死。及三年大比,以万民之数诏司寇———《周礼·秋官·司民》 “王登人五千征土方” “惟殷先人,有册有典”———《尚书·多士》 历代户籍制度演变 (二)战国时期 形成阶段 战国时期,各国为了在激烈的竞争中立足,纷纷实行变法,加强中央集权,发展军事力量,对人口管理和控制的需求不断增加,推动了户籍制度的形成。 秦国:什伍制度 十家为什,五家为伍,什有什长,伍有伍长。什长伍长负责闾里治安,一旦发现形迹可疑者要及时上报,使“奔亡者无所匿,迁徙者无所容”———《管子·禁藏》。 什伍连坐法 思考:战国时期开始大规模制定户籍的原因? 加强中央集权、进行争霸战争、维护社会稳定、限制农民迁徙,稳定农业生产的需要 历代户籍制度演变 (三)秦朝时期 分类登记 一般百姓建户籍、宗亲贵族建宗室籍、官吏建宦籍、商贾建市籍 (四)汉朝时期 编户齐民 编户齐民是西汉王朝政府实行的户籍制度,规定凡政府控制的户口都必须按姓名、年龄、籍贯、身份、相貌、财富情况等项目一一载入户籍,被正式编入政府户籍的平民百姓,称为“编户齐民”。该制度的实行标志着我国古代完整的赋税徭役制度正式形成。 《居延汉简》曾记载编户齐民户籍情况,如户主徐宗:“居延西道里徐宗,年50,妻1人。男同产2人,妇同产2人。宅一区值3000。田50亩值5000。用牛2值5000。” 为国家赋役征收提供依据; 强化了基层的社会治理 维护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 东汉,战事频繁,户籍散乱 历代户籍制度演变 (五)魏晋时期 黄籍、白籍、土断 西晋短暂统一中国,以黄纸登记户主姓名、年龄、家庭情况,装订成册,称为“黄籍”。东晋政府对南方土著居民仍然以黄籍进行登记,对从北方南渡而来侨居的州、郡、县人口以“白籍”进行登记,不向白籍人口征发赋役。东晋后期和南朝,政府为增加赋役,不时将侨居户口编入所居郡县户籍,称作“土断”,使白籍人口土著化,承担赋役。 思考:东晋户籍制度变化背后的原因是什么? 魏晋时期连年战争,产生大量流民,导致政府地方管理和徭役征发难度加大,从而重新制定户籍分类标准,为了区分本地土生土长的居民和外来流民,分别用黄籍和白籍登记户籍。 历代户籍制度演变 (六)隋朝时期 大索貌阅 隋初,农民隐漏户口、诈老诈小的现象严重,直接影响到国家财政收入和对劳动力的控制。为了查实应纳税和负担徭役的人口,隋文帝于开皇五年(585年)下令州县官吏“大索貌阅”,即按户籍上登记的年龄和本人体貌进行核对,检查是否谎报年龄,诈老诈小。如有不实,保长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