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课件网) “一切景语皆情语” ———《定风波》中“雨”的味道 学习目标 1、领会比喻、双关、以小见大等艺术手法的运用; 2、熟读成诵,从语言、形象、手法三方面鉴赏探讨、品味全词,体会苏轼独特的人格魅力及其豁达的人生胸怀;(重点) 3、了解苏轼的处世态度,正确面对人生中的挫折 你们有没有被突如其来的大雨淋过,你当时心情怎么样? 新课导入 【苏轼】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画家。苏轼是宋代文学最高成就的代表。 一千多年前,文化巨人苏轼也被雨淋过。 诗:与黄庭坚齐名,“苏黄” 词:与辛弃疾齐名,“苏辛” 文章:“唐宋八大家”之一 书:与黄庭坚等“宋四家” 画:擅长文人画,墨竹、怪石、枯木等 这么一个有才华的人是在怎样的情况下被雨淋呢? 你觉得他被淋后会做什么? 34 岁外放任杭州通判。 37 岁改任密州 39 岁改任徐州 42 岁改任湖州 43 岁被贬黄州 47岁改任汝州。 48 岁登州。 52 岁杭州。 54岁颍(ying)州。 55岁扬州。 56岁庆州。 57岁惠州。 60岁儋州。 65 岁卒于常州。 苏轼的风雨人生 也无风雨也无晴 贬到杭州,他说:“我本无家更安住,故乡无此好湖山。” 贬到黄州,他说:“长江绕郭知鱼美,好竹连山觉笋香。” 贬到惠州,他说:“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 贬到儋州,他说:“九死南荒吾不恨,兹游奇绝冠平生。” 一读,自读全词,读准字音。 何妨 吟啸 谁怕 fáng xiào shuí 预习检测: 雨是一种自然现象,经过诗人、词人用独特的艺术视角观察,具有了饱满的生命力,是中国古典诗词的常见意象,那一首首诗词在雨的滋润下越发清新透亮。苏轼偏爱“雨”,就如同李白喜爱 “酒”一样: “急雨萧萧作晚凉,卧闻榕叶响长廊。”苏轼《连雨江涨二首》 “秋风吹雨凉生肤,夜长耿耿添漏壶。”苏轼《将往终南和子由见寄》 “雨叶风花日夜稀,一杯相属竟何时。”苏轼《次韵吕梁仲屯田》 “醉眼朦胧觅归路,松江烟雨晚疏疏。”苏轼《杜介送鱼》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苏轼《饮湖上初晴后雨》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 苏轼 定风波 整体感知 同行皆狼狈, 莫听\穿林\打叶声, 余独不觉。 已而遂晴,故作此词。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 何妨\吟啸\ 且徐行。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 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 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xiào suō 啸 蓑 定风波 苏 轼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词)。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一,以文会友 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 苏轼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注释 定风波:词牌名。 沙湖:在今湖北黄冈东南三十里,又名螺丝店。 狼狈:进退皆难的困顿窘迫之状。 已而:过了一会儿。 穿林打叶声:指大雨点透过树林打在树叶上的声音。 吟啸:吟咏长啸。 芒鞋:草鞋。 一蓑烟雨任平生:披着蓑衣在风雨里过一辈子也处之泰然。一蓑(suō):蓑衣,用棕制成的雨披。 料峭:微寒的样子。 斜照:偏西的阳光。 向来:方才。萧瑟:风雨吹打树叶声。 也无风雨也无晴:意谓既不怕雨,也不喜晴。 请同学们结合注释,读懂词意,将不懂的地方进行圈画,并举手提问。 一,以文会友 定风波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