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课件网) DISIZHANG 第四章 3 原子的核式结构模型 1.知道阴极射线的组成,体会电子发现过程中所蕴含的科学方法,知道电荷是量子化的。 2.了解α粒子散射实验现象以及卢瑟福原子核式结构模型的主要内容(重难点)。 3.知道原子和原子核大小的数量级,知道原子核的电荷数(重点)。 学习目标 一、电子的发现 二、原子的核式结构模型 课时对点练 三、原子核的电荷与尺度 内容索引 电子的发现 一 1.阴极射线:阴极发出的一种射线。它能使对着阴极的玻璃管壁发出荧光。 2.密立根实验:电子电荷的精确测定是由密立根通过著名的“油滴实验”做出的。目前公认的电子电荷的值为e= (保留两位有效数字)。 3.电荷的量子化:任何带电体的电荷只能是 的整数倍。 4.电子的质量me= (保留两位有效数字),质子质量与电子质量的比值为= 。 1.6×10-19 C e 9.1×10-31 kg 1 836 如图所示为汤姆孙的气体放电管。 思考与讨论 (1)K、A部分起什么作用? 答案 K、A部分产生阴极射线。 (2)在金属板D1、D2之间加上如图所示的电场时,发现阴极射线向下偏转,说明它带什么性质的电荷? 答案 阴极射线向下偏转,与电场线方向相反,说明阴极射线带负电。 (3)在金属板D1、D2之间单独加哪个方向的磁场,可以让阴极射线向上偏转? 答案 由左手定则可得,在金属板D1、D2之间单独加垂直纸面向外的磁场,可以让阴极射线向上偏转。 (1)阴极射线实际上是高速运动的电子流。( ) (2)带电体的电荷量可以是任意数值。( ) (3)电子的电荷量是汤姆孙首先精确测定的。( ) (4)电子的质量与电荷量的比值称为电子的比荷。( ) × √ × × 汤姆孙测定电子比荷(电子的电荷量与质量之比)的实验装置如图所示。真空玻璃管内,阴极K发出的电子经加速后,穿过小孔A、C,沿中心轴线OP1以速度v进入两块水平正对放置的极板D1、D2间,射出后到达右端的荧光屏上形成光点。若极板D1、D2间无电压,电子将打在荧光屏上的中心P1点。现在极板间加上竖直方向、电场强度大小为E的匀强电场后,电子向上偏转;再在极板间施加一个方向垂直于纸面的匀强磁场(图中未画出),电子在荧光屏上产生的光点又回到了P1点;接着去掉电场,电子向下偏转,射出极板时偏转角为θ。 已知极板的长度为L,忽略电子的重 力及电子间的相互作用。求: 例1 (1)匀强磁场的磁感应强度大小; 答案 电子以速度v进入叠加场,当电子在静电力和洛伦兹力共同作用下做匀速直线运动时,电子将打在P1点, 则电子受力平衡eE=evB, 解得匀强磁场的磁感应强度大小为B= (2)电子的比荷。 答案 sin θ 撤去电场后,电子仅在磁场中偏转,如图所示 返回 由洛伦兹力提供向心力得evB= 由几何关系知L=rsin θ, 可得=sin θ。 原子的核式结构模型 二 如图所示为1909年英国物理学家卢瑟福指导他的助手盖革和马斯顿进行α粒子散射实验的实验装置,阅读课本,回答以下问题: (1)什么是α粒子? 答案 α粒子He)是从放射性物质中发射出来的快速运动的粒子,实质是失去两个电子的氦原子核,质量是电子质量的7 300倍。 (2)实验装置中各部件的作用是什么?实验过程是怎样的? 答案 ①α粒子源:把放射性元素钋放在带小孔的铅盒中,放射出高能的α粒子。 ②带荧光屏的显微镜:观察α粒子打在荧光屏上发出的微弱闪光。 实验过程:α粒子经过一条细通道,形成一束射线,打在很薄的金箔上,由于金原子中的带电粒子对α粒子有库仑力的作用,一些α粒子会改变原来的运动方向。带有显微镜的荧光屏可以沿题图中虚线转动,以统计向不同方向散射的α粒子的数目。 1.汤姆孙原子模型:汤姆孙于1898年提出了原子模型,他认为原子是一个球体,正电荷弥漫性地均匀分布在整个球体内,电子镶嵌其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