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课件网) 精读名家散文 提高阅读写作 文学素养课 第二篇 庐 隐 我愿秋常驻人间 学习导入 每一篇文章不仅仅是文字简单的笔记,而是对人心、人性甚至社会现象的展现。每一位欣赏者,都可以带着自己的心情和理解去解读,作为读者我们既是旁观者,也是参与者。 上节课我们认识了大文豪鲁迅,赏读了他运用象征的手法写深邃幽蓝的夜空和夜空下小粉红花,枣树的形象,表达对于旧社会的憎恶和不满,也抒发了他内心的孤独和失落,让我们知道原来借助景物可以展现自己的内心世界,今天我们认识一位新作家,看看她笔下的秋跟鲁迅先生会有什么不同。 1.认识庐隐 学习目标 3.体会不同作者笔下秋的特点 2. 掌握引用的修辞手法及作用 认识作者 庐隐(1898年5月4日—1934年5月13日),本名黄淑仪,学名黄英,曾用笔名露沙,福建省闽侯县南屿乡人,中国五四时期女作家,与冰心、林徽因齐名并被称为“福州三大才女”。 笔名庐隐,有隐去庐山真面目的意思。茅盾称其为“五四的产儿”“觉醒了的女性” 主要作品 整体感知 一起做“侦探”带着问题阅读文章 1.第一段大量的引用有什么作用? 2.作者笔下的秋有什么特点? 3.《我愿秋常驻人间》表达了什么? 理解标题 表达了诗人强烈的个人愿望和情感倾向 通常象征着丰收、成熟、宁静与沉思,也带有一丝凉意和萧瑟 意味着诗人希望秋天这种美好的季节能够永远保持,不停地在人世间循环往复 我愿秋常驻人间 我愿秋常驻人间 庐隐 提到秋,谁都不免有一种凄迷哀凉的色调,浮上心头;更试翻古往今来的骚人、墨客,在他们的歌咏中,也都把秋染上凄迷哀凉的色调,如李白的《秋思》:“……天秋木叶下,月冷莎鸡悲。坐愁群芳歇,白露凋华滋。”柳永的《雪梅香辞》:“景萧索,危楼独立面晴空。动悲秋情绪,当时宋玉应同。”周密的《声声慢》:“……对西风休赋登楼,怎去得,怕凄凉时节,团扇悲秋。” 为什么秋给人一种凄迷哀凉的色调? 这里引用了多位诗人写秋的内容有什么作用? “自古逢秋悲寂寥”“秋来处处割愁肠”,因为秋天自然界中万物由荣转枯,所以悲秋这一主题是中国古代文学创作的一个重要传统内容,悲秋情结也成为贯穿中国历代文人士大夫的独特情愫。 引用大量的古诗词印证了自古以来秋天给人的感觉是凄迷哀凉,使文章富有文采,引出了下文作者对秋的不同看法。 我愿秋常驻人间 这种凄迷哀凉的色调,便是美的元素,这种美的元素只有“秋”才有。也只有在“秋”的季节中,人们才体验得出,因为一个人在感官被极度的刺激和压扎的时候,常会使心头麻木。故在盛夏闷热时,或在严冬苦寒中,心灵永久如虫类的蛰伏。等到一声秋风吹到人间,也正等于一声春雷,震动大地,把一些僵木的灵魂如虫类般地唤醒了。 灵魂既经苏醒,灵的感官便与世界万汇相接触了。于是见到阶前落叶萧萧下,而联想到不尽长江滚滚来,更因其特别自由敏感的神经,而感到不尽的长江是千古长存,而倏忽的生命,譬诸昙花一现。于是悲来填膺,愁绪横生。 这句话怎么理解? 在秋天人们往往比在其他的季节更敏感,草木的凋零万物的衰败难免让人把这种自然现象跟人的一生联系起来,所以秋天好像唤醒了人的灵魂,让人产生愁绪。 我愿秋常驻人间 这就是提到秋,谁都不免有一种凄迷哀凉的色调,浮上心头的原因了。 其实秋是具有极丰富的色彩,极活泼的精神的,它的一切现象,并不像敏感的诗人墨客所体验的那种凄迷哀凉。 当霜薄风清的秋晨,漫步郊野,你便可以看见如火般的颜色染在枫林、柿丛和浓紫的颜色泼满了山巅天际,简直是一个气魄伟大的画家的大手笔,任意趣之所在,勾抹涂染,自有其雄伟的丰姿,又岂是纤细的春景所能望其项背? 为什么作者认为秋具有极丰富的色彩,极活泼的精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