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1第一节交通运输与区域发展 一、核心素养目标 综合思维: 区域认知:通过“金湘潭、银益阳”的案例,了解某区域或某城市交通方式和布局特点以及不同时期交通运输发展变化,提升区域认知能力。 综合思维:通过案例探究,理解区域交通运输发展变化及其原因,帮助学生分析区域交通运输发展布局与区域发展关系,培养学生综合思维能力。 地理实践力:通过实地调查、网络查询,了解我域或城市周边交通线或站点布局,并做出评价,设计改进方案,提升地理实践力。引导学生结合生活实际,增强学生观察和联系实际的能力。 人地协调观:通过认识交通运输的发展要与区域发展相适应,两者才能共同相互促进、互相协调发展,树立正确的人地协调观。 二、教学重难点 1. 重点 五种交通运输方式的特点和优缺点,交通运输方式和布局对区域经济发展、聚落形态和商业网点分布的影响。 2. 难点 分析交通运输与区域发展之间的相互关系。理解交通运输变化和布局对区域发展影响的动态过程。 三、教学方法 讲授法、案例分析法、小组讨论法、多媒体演示法。 四、考查方向 1.以交通统计图、区域地图、热点材料为背景,考查交通运输方式的特点、发展趋势、交通运输方式的比较和选择。 2.以区域地图、交通统计图、示意图、热点材料为背景,考查交通运输布局的特点、影响交通布局的因素。 3.以区域地图、城市规划图、城市内部空间结构图、热点材料等为载体,考查交通运输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清朝晚期,郑州还是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县城。1906年,从北京卢沟桥经由河南至湖北汉口的卢汉铁路(后称京汉铁路)建成通车,其后,从开封到洛阳的汴洛铁路(陇海铁路前身)与京汉铁路在郑州交会,使郑州成为我国重要的铁路交通枢纽。这两条铁路不仅繁荣了郑州的经济,也改变了郑州城市的框架。1954年,郑州成为河南省省会。随着京九、焦柳、宁西、新兖(河南新乡至山东兖州)、太焦等铁路的建成,加之郑西、郑徐等高铁的通车,郑州的交通枢纽地位进一步加强。郑州新郑国际机场也是我国重要的区域性枢纽机场。2016年,郑州作为中原经济区的核心城市,入选国家中心城市。 1.在图4-1上,将经过郑州的铁路干线用红笔描出来。 2.说一说,郑州如何从一个小县城发展成省会城市,进而入选国家中心城市 答案提示:郑州:交通运输的发展变化,使郑州成为重要的交通枢纽和货物转运中心;加强了郑州的对外联系;扩大了郑州的服务范围; 促进了郑州的经济发展,提升了城市等级,使郑州由一个小县 城成为省会城市,进而入选国家中心城市。 你周边有这种因交通条件改变而发生较大变化的城镇吗 说一说其发展历程。 答案提示:石家庄:原为河北省正定县下属的一个村庄,1907年正太路全 线通车,当时的石家庄村东侧,便成了京汉、正太两条铁路的 交会点,石家庄成为交通枢纽,从而发展为大城市。石家庄的发展变化与交通运输的发展变化有直接关系。 (二)讲授新课(20 分钟) 一、交通运输方式: 交通运输是指利用各种运输工具,使旅客、货物沿着特定路线实现空间位移的过程。它是连接生产与消费、城市与乡村、各地区和各部门的重要纽带。不同历史时期的交通运输方式 (1)古代 我国北方:以马匹和马车作为重要交通工具 我国南方:水运发达 (2)现代 ①方式:公路、铁路、水运、航空、管道等。 ②发展趋势:高速度、网络化。 ③带来的变化:大幅度提高了运量,降低了运输成本,缩短了交通时间,增强了原材料、产品和人口的流动性。 1.任务:对一个区域的交通线网、场站进行组织,客流、货流进行分配、引导等。 2.目的:实现区域运输的合理化,以获得最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3.区位因素 (1)自然因素:地质、地貌、气候、水文等。 ①地形对交通线路的影响:平原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