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蜀相》《书愤》比较鉴赏 教学目标: 1.通过反复诵读,逐步感知诗歌内容。 2. 小组合作,运用“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的方法,比较两诗塑造的人物形象的异同,在此基础上分析情感。 学习重点: 结合背景,分析两首诗塑造的人物形象的异同,分析诗人情感。 学习难点: 涵咏字句,鉴赏诗歌字词妙用的表达效果。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准备: 课前发放学案,学生自学相关知识,并完成学案上的题目。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同学们,在开始今天的学习之前,我们先来看一段《三国演义》“秋风五丈原”的视频片段。(播放,学生在观看的过程中情不自禁地回想诸葛亮的一生) “悠悠苍天,何薄于我!”这是一代名相诸葛亮临终时的感慨。诸葛亮大业未成含恨而终固然令人惋惜,但他穷尽毕生所学、殚精竭虑、呕心沥血,只为报答刘备的知遇之恩,这种忠君报国之心和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备受后世的敬仰和推崇。唐代大诗人杜甫和南宋爱国诗人陆游纷纷在诗中赞美诸葛亮,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杜甫的《蜀相》和陆游的《书愤》,了解他们在赞美诸葛亮的同时,抒发了自己的哪些情感。 二、初读感知 (一)学生齐读 (二)点名朗读 教师请两位学生分别朗读《蜀相》、《书愤》。 教师点评:两位同学的朗读,声音洪亮,吐字清晰,但美中不足是缺乏感情。感情就像我们吃烧烤时加的调料,“没有调料的烧烤是没有灵魂的”,同样,没有感情的朗读也是没有灵魂的。想要有感情地朗读,我们必须首先明确作者在诗歌中写了什么内容,抒发了哪些感情,然后在朗读中融入感情。 三、细读析情 (一)比较题材 1.出示《蜀相》。 师:诗人杜甫以一个历史人物为题,直接点明了咏写的对象。从内容上看,写了诸葛亮的历史功绩(“天下计”“两朝开济”)和“出师未捷身先死”的事迹。所以从题材上讲,这首诗是一首什么诗? 生:咏史怀古诗。 师:这种题材的诗歌,“咏史”和“怀古”不是根本目的,诗人真正的意图是借古讽今、借古伤今、借古伤己。 2.出示《书愤》。 师:第二首诗题目是“书愤”,从字面看是什么意思? 生:书写胸中的愤懑。 师:诗人用“早岁”开头,追述了自己早年间的豪情壮志,以及两次抗金战役的胜利,诗的前半部分从表达方式上来说,属于——— 生:叙事。 师:很好。后半部分,诗人感慨自己当年空有报国之志,但年华易逝,壮志难酬,又转入了抒情。所以,从题材上看,这首诗属于什么诗? 生:叙事抒情诗。 (二)比较背景 出示两首诗的创作背景。 “以意逆志、知人论世”是一种重要的鉴赏诗歌的方法,也是我们本单元的单元提示,它提示我们在分析诗歌的内容和情感时要时刻不忘结合背景。请同学们比较阅读两首诗的写作背景,你从中发现了什么? 《蜀相》创作背景 《书愤》创作背景 此诗作于杜甫避乱成都的次年春天,安史之乱仍未平息,唐王朝仍处于风雨飘摇之中;唐肃宗信任宦官,猜忌如杜甫这样真正忧国忧民的文人。 杜甫经历了一系列仕途打击,其“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理想彻底落空。诗人流落蜀地,寄人篱下,困厄穷途,苦闷彷徨。目睹国势艰危,生灵涂炭,而自身又请缨无路,报国无门,因此诗人对开创基业、挽救时局的诸葛亮,无限仰慕,备加敬重。 这段时间,他创作了一系列赞扬诸葛亮的诗篇,《蜀相》为其中最著名的一首。 陆游生活在金兵大举入侵,中原沦陷的时代,那时南宋当局偏安江南一隅,不思北伐。陆游主张抗金,触犯了投降派的利益,所以一再遭到打击排斥,多次被罢官。 这首诗作于宋孝宗淳熙十三年(1186年),此时陆游已61岁,他罢官在山阴闲居了6年,北定中原、收复失地的志向眼看就要化为泡影,在悲愤失望中他写下了这首诗,抒发自己的满腔激愤。 学生发表看法。 教师总结:比较写作背景后我们发现,两位诗人生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