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课件网) 27 * 一个粗瓷大碗 碗,是我们日常不可或缺的饮食器皿。许多博物馆里有各式各样的碗具,它们代表着历史的一部分。 而本文的碗只是一个普通的粗瓷大碗,而它被陈列在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里,让人十分好奇。 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去了解一下吧。 赵一曼 中国共产党党员,抗日民族英雄。赵一曼1935年担任东北抗日联军第三军二团政委,在与日寇的斗争中于1935年11月被捕,1936年8月就义。 东北抗日联军 (简称东北抗联)是中国东北地区的抗日武装,前身是东北抗日义勇军余部、东北反日游击队和东北人民革命军。它在1931年至1945年间持续进行了艰苦卓越的抗敌战斗。 陈列 赵一曼 抗联 水缸 还书 高粱 一顿饭 侦察 chén màn lián gāng huán liáng dùn zhēn 陈列 把物品摆出来供人看 试着把词语和意思连起来! 词语理解 感动 为难 注意 不禁 思想感情受外界事物的影响而激动 感到难以应付 抑制不住;禁不住 把心思、思想放在某一方面 整体感知 默读课文,用自己的话说说这个“粗瓷大碗”有什么感人的故事。 赵小曼上一个吃饭用的搪瓷缸子送给了新战士,这个粗瓷大碗是小通讯员专门从被消灭的敌人那儿找来给赵小曼的。为了让赵小曼吃上一顿饱饭,小通讯员从病号灶给赵小曼成了满满一碗高粱米饭,但她最后却偷偷换成了半碗野菜粥。第二天,她的碗又“丢”了,原来她把碗送给了缺少菜盆的七班。 说说课文可以分为哪几个部分,每个部分分别写了什么。 第一部分(1):交代粗瓷大碗的来历,引出下文。 第二部分(2—10):具体记叙这个粗瓷大碗的故事,突出了赵一曼以身作则、与战士们同甘共苦、关心同志胜过自己的崇高精神。 第三部分(11):交代了粗瓷大碗的去向。 品读释疑 默读第一自然段,初步了解粗瓷大碗的来历。 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里,陈列着一个粗瓷大碗,是赵一曼在东北抗日联军中担任团政治委员时用过的。 首句点题,通过倒叙的记叙方法,制造了悬念,增强了感染力。 倒叙 交代了这个粗瓷大碗的来历———是赵一曼用过的。 这个碗,赵一曼仅仅用过一次,但是抗联的老战士都能认出来。 “仅仅”“一次”“但是”说明这个碗有着非同寻常的故事,才能让抗联老战士在赵一曼仅用过一次的情况下认出这个碗。 默读第2~10自然段,了解这个粗瓷大碗的感人故事。 送碗 有一次,一场袭击日寇的战斗刚刚结束,小通讯员给赵一曼送来了一个鼓鼓的挂包。打开一看,是个粗瓷大碗。 交代了粗瓷大碗最初是由小通讯员送来的。 赵一曼吃饭用的搪瓷缸子,早就送给一个新战士了,通讯员一直想给她另找一个碗,好不容易在这次战斗中找到了,就连忙给他送来。 舍己为人 交代了小通讯员送碗的原因———赵一曼没有碗。 赵一曼吃饭用的搪瓷缸子,早就送给一个新战士了,通讯员一直想给她另找一个碗,好不容易在这次战斗中找到了,就连忙给他送来。 写出了粗瓷大碗的来之不易 读出小通讯员的急切。 赵一曼看着这个碗,对通讯员说:“从哪里拿来的,请你还到哪里去!” 读出赵一曼坚定的语气。 赵一曼以为这个碗是从哪里拿来的?从中体现了什么样的精神品质? 赵一曼以为这个碗是通讯员从老百姓那里拿来的。从中体现了赵一曼重视纪律,不拿群众一针一线,以身作则的高尚品质。 通讯员为难地说:“这……这……敌人都消灭了,往哪儿还呀!” 读出通讯员为难的语气。 表示说话断断续续,表现出小通讯员的为难。 句中的省略号有什么作用? 通过对小通讯员的语言描写,交代了这个碗是从被消灭的敌人那儿找来的。 开饭了。通讯员用这个大碗,给赵一曼盛了满满一碗高粱米饭。他想:“这回我们政委该吃顿饱饭了。” 说明赵一曼已经多日没有吃过饱饭了。这句话是小通讯员的所做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