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安全用电》教学设计 课题 安全用电 学科 物理 课型 新授 来源 人教版九年级物理第十九章第3节 节次 授课日期 教师 授课对象 九年级学生 目标确立依据 新课标要求 3.4.1从能量转化的角度认识电源和用电器的作用。3.4.4能说出生产生活中采用简单串联电路或并联电路的实例。3.4.7了解家庭电路的组成。有安全用电和节约用电的意识。 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家庭电路在生活中的应用,可以说和我们生活息息相关,安全用电常识小到家庭大到国家,都是值得关注与注意的问题,所以本节课通过简单的学习,让学生了解到在家中如何做到正确的安全用电。安全用电是初中电学的最后部分,也是学生今后生活、生产中安全使用电能的重要准则之一。本节内容是由“电压越高越危险”“常见的触电事故”“安全用电原则”和“注意防雷”几部分组成,向学生介绍了安全使用电能的注意事项,以及遇到触电事故的处理方法等,是学生安全用电的基本技能。因为学生对触电事故没有感性的认识,也无法通过实验来演示,只能结合欧姆定律等知识了解安全用电的知识,所以本节重点是了解安全用电的知识以及正确处理触电事故,难点是了解常见的触电事故,结合实例使学生掌握安全用电的原则。 学情分析 学生的生活经验积累使他们对于触电等内容已有感性认识,但是知识不系统、不准确、很模糊.在学习了“欧姆定律”之后,基本能用欧姆定律解决有关实际问题.学生已经拥有一定的动手实验能力,已基本能够运用观察、分析、归纳、比较等科学方法来探求新知识.理与认知层面:对于将物理问题与现实生活统一的本节内容,学生一定充满好奇,甚至渴望动手,但出于安全考虑只能部分实现,因此其他部分要尽量设计的能激发学生兴趣. 学习目标与核心素养 1.记住安全电压的数值。2.知道触电的原因和触电的几种形式。3.知道安全用电和触电急救的常识。4.知道雷电的产生和预防 重点 1.触电的原因和触电的几种形式。2.安全用电和触电急救的常识。3.预防雷电的常识。 难点 提高学生安全用电和雷雨天气如何防雷的意识及能力。 材料准备 制作的PPT课件。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 在当前的社会里,无论十居家生活、外出旅行还是工作办公等都离不开电,电给我们带来了极大的便利。但不正确用电也会给我们带来很大的危害,轻则烧坏电路、用电器等,重则会引起火灾甚至会威胁到人们的生命等。 感受生活中电的作用和危害。 引入新知。 讲授新课 任务一:电压越高越危险问题1:是不是人体只要接触到电都会发生触电事故呢?(阅读回答) 拓展:人体的安全电压是不高于36V,安全电流一般认为是10mA。问题2:人接触到家用电时,是否会触电?(结合生活经验和阅读教材回答)问题3:1.5V的干电池可以随便把玩,街头巷尾的输电线虽然杂乱但也要专业人员维修,田间地头的低压输电通常很低,但几万伏的高压输电通常架设在人迹罕至的山头。这能说明什么呢?所以,在生活中当我们看不到有类似的标志时最好不要靠近,更不要尝试着去触摸。任务二:常见的触电事故拓展:我们在生活中经常听到的低压电和高压电,大多是按电压等级来划分的,而不是按人体安全电压来分的(通常交流1000V,直流1500V以下称为低压,以上称为高压)。人体无论接触到高压还是低压都会触电的,触电的本质就是有电流重人体流过,对人的各个器官产生损伤造成的。过渡:家用电路或输电电路中如何产生持续的电流呢?(一)电路中形成电流的原因电路中能形成持续电流情况有两种:一是火线上的电经一定途径之后能流回零线,二是火线上的电经其它途径直接流向大地。通常情况,人能发生触电事故,是有大于10mA的电流流经人体。(二)低压触电 分析:单线触电是电经过人体直接流回大地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